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给人许诺,要适合恰当,符合道义,这样的诺言才能去兑现;对人恭敬,合乎于礼,才不会自取其辱。做事依靠亲近的人,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可以参照学习。
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于“中庸”二字,同时这也是现在的人不太喜欢的两个字。“中庸”二字现在被常用作对无用而又无害之人,安慰性的褒奖。一旦我们自己被别人评价为“这个人很中庸”,那基本上等同于“这个人很老实,没什么亮点”。但在后文明时代之前,“中庸”确是对人很高的评价——懂得妥协,张弛有度。
中,即恰到好处;庸,只变化中的不变。中庸之道,正是拿度妥协之道(在大部分人眼里,妥协甚至都不是什么好词——尽管它只是稳妥协同之意)。抛却一切的必然和必不然,用一种富有弹性而坚定的态度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事件。
以中庸的态度对待承诺,那么就不存在言必信、行必果。乘喜而轻诺,事后无法兑现,应当早点与人道破,而不是赶自己上架,硬着头去做——皮完成就坑了自己,硬着头皮还完不成,就坑了朋友。更有甚者,醉酒生嗔言,事后明知有违于道义,却因为不肯折损自己尊贵的“面子”,而一定要兑现自己承诺,这种人,最终并没有成为受人尊敬的谦谦君子,却在别人眼里,烙下硁硁小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