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由“春、夏、秋、冬”四篇组成,在日本独立分开上映;国内看到的版本是“夏秋篇”与“冬春篇”。
在夏秋冬篇,介绍了7道菜,春篇,介绍6道菜。讲述来自小森(乡下)的女孩——市子,因为不适应大都市的生活,重返老家的故事。
她从母亲传授的烹饪技巧中,琢磨出打上自己烙印的美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说起美食,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做梦都在回味的“故乡的鱼粉”。
那份鲜香酸辣的口感,持续在味蕾上变化跳动。豆油的香气,鱼汤的鲜辣,酸萝卜的爽脆,让人光是想想,都馋得口水直流。
任何一种美食,在她面前都会变得黯然失色。记忆中鱼粉的味道,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变得愈加浓烈鲜香,能存于任何时空。
星级料理,山珍海味,大厨私房菜,对我而言,只是好吃而已。当下觉得美味,过一段时间就慢慢遗忘了。
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必定包含着无穷的意义或是深刻的记忆。
一道好的料理,首先是食材新鲜,然后是烹饪者的娴熟技艺,最最重要的当属烹饪者的用心程度。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烹饪,学的就是妈妈的菜。因为妈妈的菜,包含着浓浓的爱与回忆。
关于这部电影,不仅仅停留在美食这个层面上,电影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
通过《小森林》,我们能欣赏到日本乡间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民间艺术,还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
金克木先生在《文化的解读》中曾说过,“一切思考起于提问。思考即问答。”
电影里的市子有许多疑问:为什么超市里也有卖涂抹酱?胡颓子要怎么做才好吃?蛋糕怎么做才会分成红色和绿色两色?母亲是因为没钱才把书卖了的嘛?土豆面包要怎么做才会松软……
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的问题依旧无解,这就是人生。
电影中,母亲把书全部卖掉,并告诉市子,自己要看的书自己去找。
这跟母亲不告诉她秘方,让她自己去琢磨是一个道理。
这让我想起读历史书,如果脱离当时的背景去看,看到的必然都是虚无。
烹饪也是一样,做法不能脱离人的个性。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食谱,形成自己的秘方,如何做一道菜,如何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好故事,如何将自己的人生精彩地走下去。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片段有两处,一处是市子收到母亲的来信,信上某一处是这么写的:
“在某个地方摔倒,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让人很失落。
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是原点。
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
从某一个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如果是那样也还好。
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有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伸出去。
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一直在犹豫不决的市子,决定离开小森,她的理由是希望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大城市,面对自己的人生。
而不希望自己是因为在城市混不下去才回到小森(故乡),这是对小森的不尊重。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如何选择是一种智慧,选择的理由更能展现智慧之光。
这就好比,你为什么学习英语,有的人说为了考四六级,有的人为了出国,有的人为了拿到更多的offer,还有的人是为了给自己充电学习。
这些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从其作用与学习活动关系来分类,分为近景直接与远景间接。
为了考试,属于近景直接,是近期要达成的目标;而为了让自己充电学习,属于远景间接,是长期愿景,并不会因为考试过了而中止。
后者的目标会更容易达成,因为充满了主动性。
这又回到了很老的一个话题,人生需不需要梦想?
当然!
尽管每次我们都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但当我们的圆圈越来越大的时候,就能触碰到梦想的一角,直至将其揽括在我们的圆圈内。
另一处是电影冬篇临近结尾,市子跟丈夫回到小森,在台上跳神舞。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回想起今年过春节的时候,到潮汕的一个小村庄观看英歌舞表演。
潮汕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文化,日本也继承我国许多文化与习俗,这两个舞蹈在我看来是相似的。
潮阳英歌舞起源于明朝中叶,表现的是水浒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
表演者画好鬼面,有的人手持木棒,还有的人敲锣鼓,时而海螺号角、哨子声响起,木棒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这样的舞蹈,能带给人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跟我们通过看书去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精神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自己的信念。”
有信念的人能将文化发扬光大,因为坚守信念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小森林的外表是柔美的,市子也是柔美的,但隐藏在他们内部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信念。
小森文化,不会止于市子,会有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方法,将小森文化传递下去。同样,故乡的美食与文化不会凋零,会有更多的乡民通过传承与创新,将家乡之美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