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即将入春的第一天南京就给了个下马威,尚且还能叫人接受的温度数字背后却用强劲的大风把街上每个人吹得如同初冬枝头瑟缩卷起的叶子。宿舍楼间狂风肆意地呼啸,丝毫没有一点点收敛的意思。
我斜坐在被窝里翻看这个月的日历,原来五号就是惊蛰了啊。我轻轻闭上眼,耳边又一次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地响起字正腔圆的男声“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时而淋淋沥沥……”,这些话仿佛就在嘴边,马上就能跟着念出来了似的。不知为什么,前些天南京下雨的时候,我便总是想起余光中的这篇《听听那冷雨》,想起高中学这篇文章时老师给我们欣赏的原文朗读。
什么时候爱上了听文学作品的朗读呢?大概就是这篇了罢。现如今再给我看到原文,我脑海里耳后嘴边似乎即刻便能有那语速时快时慢,音调时高时低,情绪或慷慨或低沉的再现。接着整颗心便沉了下来,整个灵魂都轻盈了起来,充分感受到优美文字和语句的魅力,而后再上升到文学的层次,叹服于作者的同时又更接近作者。说到底这或许正是朗读的功用所在。
于是央视这档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刚一播出,我便巴巴地把它看完了。然而节目里的朗读与我预想的不同,它从另一层面表现文学,表现艺术,甚至展示出一种情感联系,或者一种人生态度。董卿低沉大气的声线,依旧极富感染力。我很爱节目开始关于主题词“遇见”的那段话,从《诗经》里,《罗马假日》里,再到宝玉和黛玉,钱钟书和杨绛,文学里那些美好的遇见作为开场白,作为主题词的展开,让我们看到,古今中外,所有的遇见都那么美。
而节目里真正触动心灵的是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的出场。在我把朗读者推荐给朋友看之后,他看完跟我说,老先生真是随时准备着热泪盈眶。是啊,老先生讲到林徽因的《别丢掉》,“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是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我看时一旁的母亲还问我他为什么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其实答不上来,但我明白老先生内心永远有一处柔软与温存为文学而留,他能那样真切地与文字背后的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通。
这档节目我不能说它是完美的,也许朗读的人会紧张地读不好,也许前后衔接也会有些许牵强,但它想要通过朗读传达给我们的无论是情感的寄托,抑或是人生的一段阅历,都是那样真实可触。我们通过这些朗读或者引起共鸣,或者追溯过往,也找寻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方温存。
然而不管为何而被触动,唯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