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爵士音乐人纳金高尔(Nat King Cole)受邀在美国南部的伯明翰地区为观众作表演。台下的观众都是全白人,而纳金高尔是第一个受邀在白人机构演出的黑人,当天,他演奏了一首白人写的音乐,结果被3K党的人推下了舞台,惨遭殴打。
6年后,伟大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离开了卡内基音乐厅楼上他“金碧辉煌”的住处和万众拥戴,演出费是南方三倍的北方。和他的三重奏乐团前往了充满歧视的美国南部,开始了自己的巡回演
从任何角度来看,唐·谢利(马赫沙拉·阿里 饰)都是一个天才,一个绝对的神童。他于1927年1月29日出生于牙买加金斯敦,当时他刚满两岁,在9岁时在华盛顿特区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全日制学习钢琴。18岁时,他首次亮相,19岁时,他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但他不仅仅在钢琴上有天分,还能流利地讲了八种语言。此外,他还获得了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博士学位。
而维果·莫特森饰演的另一个主人公托尼·利普。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那就是意大利裔、当过兵、夜总会服务员、小混混,为了50美元去比赛吃热狗,满嘴脏话,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主儿。
莫特森让我深感意外,不是我后来查了一下演员表,我真的没认出来,毕竟《指环王》里他饰演的阿拉贡长得是这样的。
但在《绿皮书》里是这样的:
一个涵养极好的音乐家和一个街头混混的人生原本是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但命运却让他们因为一场巡回演出碰到了一起。
从一开始,托尼就是个种族主义者,和他老婆德洛丽丝比起来他显然无法接受黑人,无法接受到什么程度呢?即使下个月交不上房租了,也要把家里黑人喝水用的杯子扔到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人被介绍去给谢利当司机,而当他看见老板是个黑人时,他的内心显然是拒绝的,尤其是谢利提出自己要的不仅是个助理还是个男仆,需要洗衣服、擦鞋子的时候他起身就走,身为白人的尊严让他不能接受这一切。当然,对于一个白人混混来说,只要价格合适尊严也不是不能卖的,只是价格稍微高了点,周薪125美元。
只要钱到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出售的,这就是托尼的信条。
其实和托尼比起来,谢利的内心是自卑的。自卑到他面试托尼时要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俯视着托尼,仿佛国王接见子民;自卑到要穿着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用象牙和金碧辉煌的房间告诉别人他是一个成功者。缺什么就要什么,得不到尊重的谢利必须要用物质的高贵来提醒周围的人对他要尊重,而别人对他的尊重恰恰是他最为缺乏的。
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刻意证明自己有多强
一个为了钱,一个为了靠谱,两个人就这么结伴上路了。作为两个世界的人,互相看不上是一定的。比如托尼在商店旁边捡了一块掉在地上的玉石,谢利认为这是偷盗,而托尼却说:“那东西又没在篮子里,它在地上,我就是捡了一块我喜欢的石头而已。”最后被逼无奈的将石头放回筐子里,虽然谢利说可以买来送给他,但是他已经“没有兴致”了。不过,按照托尼视金钱如生命的性格,石头还是偷偷带走了。
巡演过程中,他们一直使用一本“绿皮书”作为出行指南,电影名称《绿皮书》就这么来的。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绿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1936年,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绿皮书》。他们在书中汇编了当时愿意接待黑人旅客的餐馆、酒店、旅馆和度假目的地,1936年的第一版后,这本并不厚的绿皮小册子很快销量飙升。这本书一直出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平权运动的进展,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人几乎很少听说过“绿皮书”的存在了,但在当时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本绿皮书算得上是每个黑人旅行者的圣经。没有它,出行可能就意味着羞辱和危险,尤其是在美国南方。
随着在南方巡演的进行,托尼发现谢利虽然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内心充满了孤独。谢利不爱和别人交流,喜欢一个人喝威士忌,他不爱女人(爱男人),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只是经常的若有所思和看书。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在歧视黑人严重的南方举步维艰,白人的剧场不给谢利提供施坦威钢琴,在酒吧喝酒被殴打,不能在白人的家里上卫生间,但是他良好的素养不允许他和别人起冲突,反而还要把内心的愤怒压抑在心中并礼貌的和冒犯他的人握手致谢。而这时的托尼就会挺身而出,暴揍剧场主管换来施坦威钢琴,酒吧中单枪匹马解救谢利,还开车送谢利回酒店上洗手间,甚至贿赂警察挽救谢利的职业生涯。虽然这些手段有一些甚至违反法律,但这些方法总是有效。
而这趟旅程却让谢利内心越来越沉重,白人的歧视在当时社会下尚可理解,而黑人们同样不把他当同胞看待,认为他混迹白人社会无法接纳他。就这样,他成了两面都没有归属感的人,以至于自己的亲人也不和自己联系。最终,他内心的愤怒在被警察无端关押后爆发,谢利动用自己的社会人脉重获自由。而他的内心却因为使用特权充满了羞耻感。
一路旅程让托尼看到社会对黑人的不公正待遇,也看到了身为黑人的生活在当下社会的苦闷和无助,通过对谢利相处也渐渐地对黑人改变了看法。最后一站巡回演出,餐厅因谢利是黑人的原因不允许他在餐厅用餐,谢利一开始拒绝,在看到酒店经理贿赂托尼未果后,怕托尼再次打人事情扩大,就让托尼来决定他是否演出。如果托尼选择支持谢利拒绝演出,他就拿不到另一半的钱,最终在金钱和尊严面前,托尼放弃了金钱,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巨大的蜕变。
托尼和谢利去了黑人酒吧喝酒,谢利在酒吧中弹奏了钢琴曲,虽然是施坦威钢琴,虽然不是自己擅长的流行音乐,但谢利很开心,他开心自己的音乐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笑声和舞蹈,而不只是礼貌的掌声。
圣诞节回家的路上,托尼和谢利在大雪中又被警车叫停,本以为又是一件歧视事件,结果却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导演从一个故事的两个结果说明社会正在逐步接纳黑人,种族歧视正在慢慢消散。而谢利开车送托尼回家也更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也不是黑人和白人的关系,这种阶级在这辆凯迪拉克绿皮车中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平等的关系。
托尼到家后,邀请谢利上去见见他的家人。但谢利还是过不了自己是黑人这一关,他怕去托尼家又是一个不愉快的经历,因此他选择逃避。
谢利回到家里,他没有再坐在那把高高在上的椅子上,而是坐在了沙发上,和托尼面试那天坐的椅子一样高度的沙发上,他再也不用强装自己高高在上,再也不用在别人面前显示他的威严,而是真正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知道他是谁了。他把托尼偷来的石头放在桌子上,从他的内心中他接纳了托尼。
影片最后,谢利来到了托尼的家,他不再穿着华美的服装,而是穿了一件平易近人的衣服,和托尼的家人问好,和德洛丽丝拥抱,也预示着谢利回到了社会总,开始接纳周围的人。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不错。主线是通过两个人的视角批评歧视黑人的社会和两位男主角通过旅行的蜕变。但最主要的是探讨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一个人的高贵是种族的高贵还是灵魂的高贵?
托尼虽然是白种人,但他身上却没有任何高贵的气质和思想。他粗鲁,没礼貌,还偷鸡摸狗。这显然算不上一个高贵的人;反观谢利,他文明有礼自我约束力强、崇尚道德,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但就因为人种的差异,反而高尚的灵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这点来讲,种族歧视支持的是出身的高贵大于后天努力获得的高贵,这显然是错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天生的高贵,任何人在不接受恰当教育或生活在文明的环境中,都不会具有高贵的灵魂。而影片通过托尼一路的蜕变恰恰说明了只要人接受恰当的教育和熏陶,即使是小混混出身也可以获得高贵的灵魂。
所以无论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什么语言、什么文化,都应该抛弃成见,扔掉地图炮,因为每个人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