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多多事件激起的舆论风暴,我们看到年轻美好的生命消逝背后,是万千年轻人面对工作深深的痛与愤怒。许多“打工人”不停发声,但激起了舆论风暴。年轻美好的生命消逝背后,是万千年轻人面对工作深深的痛与愤怒。
工作,作为占据我们年轻的生命阶段中大块时间的一件事,它和我们的志趣、人生意义、家庭生活、甚至健康,是对立的关系吗?我们面对工作中的痛,真的无计可施吗?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为了更具体地看见工作中的痛点,真正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采访了11个“打工人”。本文试图去厘清,年轻人总爱互道的“打工人”一词背后,究竟指向了哪些具体的打工场景,揭示了工作中哪部分痛点与无奈?
我们将这些打工场景具体分为一下五类
#不要你觉得,要老板觉得
#身处高位依旧不自由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挟持了,每个人也都在挟持别人
- 阿鱼,29岁,互联网公司从业6年,目前是一个10人团队的负责人:
“最近在写年度规划。昨天我交了最终版,这是我过去两周我改的第25版。老板的思路一直在变,一会儿一个主意。我觉得我就是跟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他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决定了我们几十人的团队未来一年要做什么,而我们这些手底下的人,几乎没有自由意志。”
- 某“大厂”员工小林:
“我在这个部门呆了快3年了,部门架构一直调整,老板一直换,kpi也一直换,要适应新节奏,甚至重复做一些以前老板让做过的事。至于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做,很少有时间反思,不用问为什么,做就是了。问了也不会改变什么,坚持己见也没用。”
#不是体力活,胜似体力活
#琐碎、重复、机械性劳动
#形式化的、无意义的加班
- 运营副总监阿鱼:
“很多人觉得大厂的人都是天之娇子,要干很多脑力劳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生杀大权决策在我手,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干的活儿都是非常琐碎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和各部门对接人确定一些非常繁重的执行细节,有的时候还要做很多‘填坑’的工作,这个过程是非常消耗人的。”
- 工作不久的dada,从事审计工作:
“我们事物所会要求把抽查结果全部拍下来,几百张。然后我就机械地拍,每天。拍照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但这份工作就是要求你做这个,你不得不这样。有的时候,工作的条框限制了你原本干这件事的目的,给人舍本逐末的感觉。可能每份工作多少都有这种琐碎的流程性事务吧。”
#面子工程,一定要做到位
#自己不加班,也要陪老板加班
#我很忙,真不是“装”出来的
- 和dada同龄的小诺,海归数据科学家,技术导向型工作:
“一般晚上8点钟就能刷卡,领夜宵券走人。但是如果被发现一个组8点后基本没人,老板就搬到那个组去坐,默默监督。意思就是不让早走。”
“我看朋友圈的外企同事,每天工作8小时,下了班之后就开开心心去吃饭逛街。而我每天15小时,蓬头垢面,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整天就是坐着,没有时间运动,有时候中午甚至没时间吃饭。前同事约我喝咖啡,我拖了2个月找不到一个周末赴约。”
#别问我是谁,请埋头干活
#只有“赶紧做”,没有“怎么做”
#连尊严都要舍弃的“Shit job”
- 小白,22岁,大专电子专业辍学,目前正在做兼职:
“在工头眼里,我们就是跟机器一样的,没有人关心你是谁,只要你能把活干完就行,他们都不用知道你是男是女,你可以没有名字。”
“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工具,就是卖时间给工厂,然后干活儿,活儿结束了他们给钱,我拿钱去吃饭去打游戏。”
- 李哥,29岁,推拿师傅。曾在工厂打过零工、洗过盘子、摆过地摊、卖过保险,干过皮鞋厂
“有一次轮到我上钟,人家说不要我,要女师傅,我就被赶出来了。虽然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女的在意男女,要女师傅,有些男的也想要女师傅按。那时候觉得挺没面子的,也不是我技术不好,就是被赶出来了很丢人。”
- Lilian,星巴克的兼职伙伴,负责接单并制作咖啡:
“大部分客人都是非常好的,可有的客人真的是无理取闹,需要看脸色的,但是没办法,你改变不了她们,就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平和自己的心态很重要,见多了也觉得没啥好生气的了。”
#努力的是我,钱都流给了资本家
#我就是二八定律里的那个八
#打自己的工,圆别人的梦
- 诺诺,信息工程师,在一家资源、平台都有优势的科技公司:
“在我的理解中,‘打工人’ 就是放弃自己的梦想,花时间完成别人梦想,然后别人完成了他的梦想,获得了很多金钱之后,施舍给你一小部分。”
“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难点,我会先预设一套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受限于项目进程、工作效率,我最终只能选择哪个最多快好省、但也是最简陋的方案。这导致我经常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没办法实现。因为这不是我的公司,我在为别人打工。”
- 小林,互联网公司:
“很多人工作,不是因为喜欢他的工作,也不是因为这份工作有意义,而是维持生活需要这个工作,所以我就不带感情去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比方说我们有的同事要跳槽,但是出去看了一圈也没有合适的,这时候他就会说,行情不好,得苟着,去哪都一样,这就是打工人的心态。”
“在格子间埋首了一辈子,大部分劳动价值却让社会前20%的人抽走了。”
© Nele Azevedo
这些被访者有没有想过逃离出当下的困境,改善自己作为“打工人”的被动现况的时刻呢?
他们还有哪些职场焦虑及感受呢?又做出了哪些应对?
点击阅读完整版:你我所说的“打工人”,不是同一回事。 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最后。
当大家都称自己为“打工人”的时候,都抱怨自己被剥削的时候,都为无力而伤感的时候,其实在说的并不是同样的事情。我们不愿意看到人们对工作如此宝贵的反思,最终变成一种群体情绪的抒发,或是将其简单归因于对资本家的讨伐。最后,对于改变自己当下的困境,仍旧无力。
于是就有了《后打工时代》专题系列,希望对于改变我们当下的困境,发一些力。
只有真正共情个体的实际处境,才能让人们对工作如此宝贵的反思,不至于沦落为一种群体情绪的抒发。
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对《后打工时代》专题系列感兴趣,也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关注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来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