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个例子
【例题】P公司2×15年10月1日取得S公司80%股份,能够控制S公司生产经营决策。2×16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200万元。2×16年3月1日,S公司向P公司出售一批存货,成本为8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售价为100万元,至2×16年12月31日,P公司将上述存货对外出售70%。2×17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1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300万元,至2×17年12月31日,P公司将上述存货全部对外销售,2×17年未发生内部交易。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要求:
(1)计算2×16年合并净利润。
(2)计算2×16年少数股东损益。
(3)计算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
(4)计算2×17年合并净利润。
(5)计算2×17年少数股东损益。
(6)计算2×17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
【答案】
(1)2×16年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100-80)×(1-70%)=6(万元)。
2×16年合并净利润=(1 000+200)-6=1 194(万元)。
(2)2×16年少数股东损益=200×20%-6×20%=38.8(万元)。
(3)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 194-38.8=1 155.2(万元)。
或: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
000+200×80%-6×80%=1 155.2(万元)。
(4)2×16年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6万元在2×17年实现。
2×17年合并净利润=(1 100+300)+6=1 406(万元)。
(5)2×17年少数股东损益=300×20%+6×20%=61.2(万元)。
(6)2×17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406-61.2=1344.8(万元)。
【对比例题】P公司2×15年10月1日取得S公司80%股份,能够控制S公司生产经营决策。2×16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200万元。2×16年3月1日,S公司向P公司出售一批存货,成本为8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售价为100万元,至2×16年12月31日,P公司将上述存货对外出售70%。2×17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1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300万元,至2×17年12月31日,P公司将上述存货全部对外销售,2×17年未发生内部交易。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要求:
(1)计算2×16年合并净利润。
(2)计算2×16年少数股东损益。
(3)计算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
(4)计算2×17年合并净利润。
(5)计算2×17年少数股东损益。
(6)计算2×17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
【答案】
(1)2×16年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100-80)×(1-70%)=6(万元)。
2×16年合并净利润=(1 000+200)-6=1 194(万元)。
(2)2×16年少数股东损益=200×20%-6×20%=38.8(万元)。
(3)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 194-38.8=1 155.2(万元)。
或: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
000+200×80%-6×80%=1 155.2(万元)。
(4)2×16年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6万元在2×17年实现。
2×17年合并净利润=(1 100+300)+6=1 406(万元)。
(5)2×17年少数股东损益=300×20%+6×20%=61.2(万元)。
(6)2×17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406-61.2=1344.8(万元)。
通过例子首先把道理弄明白,然后再说分录的事。
道理好像是这样的,逆流交易中未实现的收益在子公司这边,所以子公司的实际收益是200-6(其中6=(100-80)*0.3),那么母公司分194*0.8=155.2,少数股东分194*0.2=38.8,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归属母公司的利润是1000(母公司自己的不跟别人分。)+(200-6)*0.8=1155.2。归属少数股东的损益是(200-6)*0.2=38.8。合并利润与这些无关,因为是实体理论所以合并利润就是1000+200-6=1194,顺流和逆流的差别就在于这1194怎么分。上面说的是逆流,下面对比一下顺流。在顺流交易中,未实现的利润在母公司这边,所以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是(1000-6)+200*0.8=1154,归属少数股东的损益是200*0.2=40.可以看出来合并利润还是1194,因为合并利润是1000-6+200=1194.
再说分录怎么做。
逆流交易中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 100
借:营业成本 6
贷:存货6
借:少数股东权益6*0.2=1.2
贷:少数股东损益 1.2
就是最后这笔分录容易让人头大。先从少数股东损益说起,少数股东损益是合并报表利润表项目,在净利润下面设有归属于母公司利润,然后少数股东损益。从母公司角度看,少数股东损益是合并利润的一个减项,可以类比费用、成本,带着损益二字并非母公司的损益,更像母公司的费用、成本。所以最后一笔分录的意思是少数股东权益减少,少数股东损益减少,没错就是贷方表示了损益的减少,多么别扭(下面附有一篇论文讨论部分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如果不把这当损益看,而看成利润的分配,或者看成成本、费用会好些。所以就可以理解成母公司的利润增加了,200*0.8-6+6*0.2=155.2。这可以从跨年的分录找到证据,第二年会有一笔分录 借:少数股东权益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所以真的是母公司损益增加了,因为少数股东分担了一部分为实现内部损益。
关于跨年,再看一个例子
【例题·2016年综合题】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及其子公司2×13、2×14、2×15年进行的有关资本运作、销售等交易或事项如下:
其他有关资料:
本题中甲公司与乙公司、P公司在并购交易发生前不存在关联关系;本题中有关公司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计提任意盈余公积;不考虑相关税费和其他因素。
要求:
(1)判断甲公司合并乙公司的类型,说明理由。如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计算确定该项交易中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如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确定该项交易中甲公司的企业合并成本,计算应确认商誉的金额;编制甲公司取得乙公司60%股权的相关会计分录。
(2)对于因乙公司2×14年未实现承诺利润,说明甲公司应进行的会计处理及理由,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3)编制甲公司2×15年合并财务报表与乙公司相关的调整抵销会计分录。
(1)2×13年9月,甲公司与乙公司控股股东P公司签订协议,约定以发行甲公司股份为对价购买P公司持有的乙公司60%股权。协议同时约定:评估基准日为2×13年9月30日,以该基准日经评估的乙公司股权价值为基础,甲公司以每股9元的价格发行本公司股份作为对价。
乙公司全部权益(100%)于2×13年9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18亿元,甲公司向P公司发行1.2亿股,交易完成后,P公司持有股份占甲公司全部发行在外普通股股份的8%。上述协议分别经交易各方内部决策机构批准并于2×13年12月20日经监管机构核准。甲公司于2×13年12月31日向P公司发行1.2亿股,当日甲公司股票收盘价为每股9.5元(公允价值);交易各方于当日办理了乙公司股权过户登记手续,甲公司对乙公司董事会进行改组。改组后乙公司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甲公司派出5名,对乙公司实施控制;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8.5亿元(有关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乙公司2×13年12月31日账面所有者权益构成为:实收资本40 000万元、资本公积60 000万元、盈余公积23 300万元、未分配利润61 700万元。
该项交易中,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法律、评估等中介机构费用1 200万元。
协议约定,P公司承诺本次交易完成后的2×14、2×15和2×16年三个会计年度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0 000万元、12 000万元和20
000万元。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低于上述承诺利润的,P公司将按照出售股权比例,以现金对甲公司进行补偿。各年度利润补偿单独计算,且已经支付的补偿不予退还。
2×13年12月31日,甲公司认为乙公司在2×14年至2×16年期间基本能够实现承诺利润,发生业绩补偿的可能性较小。
(2)2×14年4月,甲公司自乙公司购入一批W商品并拟对外出售,该批商品在乙公司的成本为200万元,售价为260万元(不含增值税,与对第三方的售价相同),截至2×14年12月31日,甲公司已对外销售该批商品的40%,但尚未向乙公司支付货款。乙公司对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按照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对1-2年的应收账款按照20%计提坏账准备。
(3)乙公司2×14年实现净利润5 000万元,较原承诺利润少5 000万元。2×14年末,根据乙公司利润实现情况及市场预期,甲公司估计乙公司未实现承诺利润是暂时性的,2×15年、2×16年仍能够完成承诺利润;经测试该时点商誉未发生减值。
2×15年2月10日,甲公司收到P公司2×14年业绩补偿款3 000万元。
(4)2×14年12月3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栋房屋,该房屋在甲公司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出售给乙公司的价格是1 160万元。乙公司取得后作为管理用房,预计未来仍可使用12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
截至2×15年12月31日,甲公司原自乙公司购入的W商品累计已有80%对外出售,货款仍未支付。乙公司2×15年实现净利润12 000万元,2×15年12月31日账面所有者权益构成为:实收资本40 000万元、资本公积60 000万元、盈余公积25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77 000万元。
【答案】
(1)
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理由:甲公司与乙公司、P公司在本次并购交易前不存在关联关系
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企业合并成本=12 000×9.5=114 000(万元)
应确认商誉=114
000-185 000×60%=3 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114 000
贷:股本12 000
资本公积102 000
借:管理费用1 200
贷:银行存款1 200
(2)
甲公司应将预期可能取得的补偿款计入预期获得年度(2×14年)损益。
理由:该部分金额是企业合并交易中的或有对价,因不属于购买日12个月内可以对企业合并成本进行调整的因素,应当计入预期取得当期损益。
2×14年末补偿金额确定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3 000
(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贷:投资收益3 000
或(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 000
贷:投资收益3 000
2×15年2月收到补偿款时:
借:银行存款3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3000
或(此前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3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 000
(3)
2×14年内部出售房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360(1 160-800)
贷:固定资产360
借:固定资产30
贷:管理费用30
2×14年内部出售商品:
借:应付账款260
贷:应收账款260
借:应收账款13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13(260×5%)
借:应收账款39(260×20%-13)
贷:资产减值损失39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5.2(13×40%)
贷:少数股东权益5.2
借:少数股东损益15.6(39×40%)
贷:少数股东权益15.6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36
贷:营业成本36
借:营业成本12
贷:存货12
借:少数股东权益14.4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14.4(60×60%×40%)
(注:上年未实现部分)
借:少数股东损益9.6(60×40%×40%)
(本年实现部分)
贷:少数股东权益9.6
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10 200
贷:投资收益7 200
年初未分配利润3 000
2×15年将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权益进行抵销:
借:实收资本40 000
资本公积60 000
盈余公积25 000
年末未分配利润77 000
商誉3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24 200
少数股东权益80 800
借:投资收益7 200
少数股东损益4 800
年初未分配利润66 200(=61 700+5
000-500)
贷:提取盈余公积1 200
年末未分配利润77 000
注意实现了的损益要转回来。
附
作者:无能无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83669/answer/1484933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并财务报表中逆流交易问题的会计处理
新晨范文网 2016-04-19
摘要:
2014年2月,财政部重新修订了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准则中指出逆流交易中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母公司所有者和少数股东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抵销。本文在对新准则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准则方法实质是部分权益法,与之相比,完全权益法与权益法下会计处理原则更具一致性,能够更好地体现会计处理的本质。并重点探讨了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带来的不同影响,以期为会计准则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
合并报表;逆流交易;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完全权益法;部分权益法
2014年2月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第36条规定: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新准则对于逆流交易的处理做出了以上规定,准则应用指南中采用部分权益法给出了会计处理的具体做法。本文根据权益法和实体理论,提出完全权益法更加适合逆流交易的处理。
一、逆流交易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及处理方法的提出
逆流交易原本是指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向投资企业出售资产的交易。由于我国第33号准则中并未将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因此,合并报表中涉及的逆流交易仅指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的交易。本文仅针对合并报表时母子公司之间的逆流交易进行探讨。
(一)权益法
我国合并报表的编制以控制为基础,因此,母公司采用成本法编制个别报表,但为了实现存续一体化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求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权益法下的会计处理通常可以细分为三种方法:简单权益法、部分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简单权益法指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不进行调整,直接将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以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部分权益法指仅调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对其净利润的影响,再对经过调整的净利润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完全权益法指不仅要调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影响,还要考虑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对被投资方净利润的影响。
(二)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最早由美国会计学者莫里斯•穆尼茨提出。实体理论关于企业集团内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规定如下:无论是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的业务,还是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的业务,它们所产生的损益,均应全部抵销合并净利润,但在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时,抵销的未实现损益需按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的比例加以分摊。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相关资产,当该项资产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销售时,便会产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实体理论下,调整合并净利润时应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抵销,因此,编制合并报表中应该采用完全权益法。
(三)方法提出
准则中规定的方法是:在调整子公司盈亏时不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对逆流交易少数股东相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单独编制分录。因此,从本质看,准则方法是对部分权益法进行了补充,仍然属于部分权益法。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不是单纯地运用某一种合并理论,而是将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相结合,侧重于实体理论。因此,从实体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编制合并报表的要求,我国合并报表的编制应采用完全权益法。鉴于此,本文探讨的另一种方法是完全权益法,调整子公司盈亏时考虑逆流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编制抵销分录时确定的少数股东损益中含有少数股东相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虽然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最终处理结果相同,但是,两种方法对于体现合并报表理论及相关抵销分录的编制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就两者差异进行探究。
二、合并报表逆流交易抵销的会计处理
2×13年1月1日,A企业支付21000万元取得B企业70%的股权,实现对乙公司的控制。当日,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4000万元,其中:股本6000万元、资本公积5000万元、盈余公积1500万元、未分配利润11500万元;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万元,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系由以下两项资产所致:
(1)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80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允价值为8600万元;
(2)一项固定资产,成本为20000万元,累计折旧6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16400万元。上述库存商品于2×13年12月31日全部实现对外销售;上述固定资产预计自2×13年1月1日起剩余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3月31日,B企业向A企业销售一批成本为3480万元的商品,未计提跌价准备,产品销售时的公允价值为3600万元。A企业收到该批产品后的作为存货,至年末尚未出售。2×13年度,B企业利润表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900万元,对股东分配现金股利4000万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变动(暂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一)部分权益法下的会计处理
A企业因购买B企业股权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21000-27000×70%=2100(万元);调整后的B企业2×13年度净利润=9000-(8600-8000)-[16400-(20000-6000)]÷10=8160(万元)。部分权益法下,对于子公司净利润的调整只考虑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库存商品由于在年末实现销售,营业成本为8600万元,因此,应该调减600万元(8600-8000)的净利润;固定资产在公允计价模式下每年多计提240万元([16400-(20000-6000)]÷10)的累计折旧,计入当期费用,因此,净利润调减240万元。
1.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抵销
借:长期股权投资5712(8160×70%)贷:投资收益5712借:投资收益2800贷:长期股权投资2800合并报表编制应该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在部分权益法下,子公司净利润经过调整最终为8160万元,母公司按70%比例确认5712万元的投资收益,同时增加5712万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年子公司向股东分配4000万元的现金股利,母公司按70%冲减2800万元的投资收益,同时减少28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
2.内部交易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3600贷:营业成本3480存货120B企业向其母公司A企业销售3600万元的库存商品,且至年末母公司并未将该批商品对外销售。因此,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出发,该项交易并未真正实现,即3600万元的收入和3480的成本都不应确认,存货的价值多计了120万元(3600-3480),故合并报表中应该进行抵销。
3.长期股权投资抵销
借:股本6000资本公积8000(5000+600+2400)盈余公积2400未分配利润——年末14760(11500+8160-900-4000)商誉2100贷:长期股权投资23912少数股东权益9348借:投资收益5712少数股东损益2448未分配利润——年初11500贷:提取盈余公积900对股东的分配4000未分配利润——年末14760在部分权益法下,调整B企业净利润时并未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因此,调整分录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及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均为“不真实”的利润,并未将母子公司间逆流交易的影响体现出来。
4.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
借:少数股东权益36[(3600-3480)×30%]贷:少数股东损益36准则为了弥补部分权益法的不足,增加了第4步的抵销分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对部分权益法的补充。由于前面的会计处理中并未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因此,抵销分录中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数额均多记了。所以,最后单独编制一笔抵销分录抵销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最终能够真实地在报表中反映出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数额。因此,从会计处理中看,准则方法实质是部分权益法。
(二)完全权益法下的会计处理
调整后的B企业2×13年度净利润=9000-(8600-8000)-[16400-(20000-6000)]÷10-(3600-3480)=8040(万元)。在完全权益法下,对子公司净利润的调整不仅考虑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还调减了120万元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最终调整后的净利润为8040万元。
1.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抵销
借:长期股权投资5628(8040×70%)贷:投资收益5628借:投资收益2800贷:长期股权投资2800在完全权益法下考虑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因此,母公司投资收益应对8040万元按照70%的比例进行确认。
2.内部交易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3600贷:营业成本3480存货120
3.长期股权投资抵销
借:股本6000资本公积8000(5000+600+2400)盈余公积2400未分配利润——年末14640(11500+8040-900-4000)商誉2100贷:长期股权投资23828少数股东权益9312借:投资收益5628少数股东损益2412未分配利润——年初11500贷:提取盈余公积900对股东的分配4000未分配利润——年末14640该方法在调整B企业的净利润时考虑了未实现内部损益,在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处理中能够直接利用真实数据进行反应,而不需要再做调整,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权益法下个别报表对于净利润金额的处理方法具有一致性。
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影响的对比说明
(一)从财务报表最终列示角度分析
通过以上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部分权益法下单独编制了第4笔分录,这一笔分录是对部分权益法的补充,目的在于将集团内部未实现内部损益进行抵销,最终以真实的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数值反映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而完全权益法则遵循了实体理论关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规定,在调整净利润时考虑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直接将子公司利润调整为真实的合并利润,不需要再进行处理。虽然两种方法下财务报表的数据相同,但完全权益法能够更好地体现实体理论在我国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应用。
(二)从会计信息与实质角度分析
2014年新颁布的第2号会计准则中对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有如下规定:对于投资方或纳入投资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予抵销。即投资方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应享有的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方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方与子公司之间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与之不同之处在于:母子公司之间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是全额抵销,而联营、合营方则按照其享有权益份额进行抵销。从第2号会计准则可以看出:投资收益以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后的净利润为基础确认,我国会计准则的权益法为完全权益法,因此,完全权益法更适用于合并报表中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结合第2号、第33号会计准则及实体理论,本文认为:完全权益法比部分权益法更加符合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原理,不仅保持了会计处理的一致性,而且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其会计处理的本质。部分权益法虽然遵从了准则关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母公司与少数股东之间的分配规则,但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合并报表理论。
(三)从会计实务处理的一致性分析
在会计实务中两种方法也各有千秋,主要体现在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接受程度两个方面。部分权益法在会计业务处理中,对于逆流交易中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一开始并不需要进行考虑,而是在最后进行统一的调整,这与个别报表中权益法的处理存在一定差异,这样处理不容易理解其本质,不易被接受。完全权益法下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需要考虑各种逆流交易,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中的处理方法具有一致性,因此,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更容易被会计人员接受,而且能够从会计业务的本质上理解会计处理的原理。因此,本文倾向于选取完全权益法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处理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哲品.不同合并理论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及比较.现代经济信息.2015(5)
2.杨克智,索玲玲,李峰.合并财务报表中逆流销售的会计处理.财务与会计.2015(7)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财政部财会[2014]10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教辅教材——会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冯文轶 林爱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例题】P公司2×15年10月1日取得S公司80%股份,能够控制S公司生产经营决策。2×16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200万元。2×16年3月1日,S公司向P公司出售一批存货,成本为8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售价为100万元,至2×16年12月31日,P公司将上述存货对外出售70%。2×17年P公司实现净利润1100万元,S公司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利润为300万元,至2×17年12月31日,P公司将上述存货全部对外销售,2×17年未发生内部交易。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要求:
(1)计算2×16年合并净利润。
(2)计算2×16年少数股东损益。
(3)计算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
(4)计算2×17年合并净利润。
(5)计算2×17年少数股东损益。
(6)计算2×17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
【答案】
(1)2×16年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100-80)×(1-70%)=6(万元)。
2×16年合并净利润=(1 000+200)-6=1 194(万元)。
(2)2×16年少数股东损益=200×20%-6×20%=38.8(万元)。
(3)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 194-38.8=1 155.2(万元)。
或:2×16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
000+200×80%-6×80%=1 155.2(万元)。
(4)2×16年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6万元在2×17年实现。
2×17年合并净利润=(1 100+300)+6=1 406(万元)。
(5)2×17年少数股东损益=300×20%+6×20%=61.2(万元)。
(6)2×17年归属于P公司的净利润=1406-61.2=1344.8(万元)。
通过例子首先把道理明白,然后再说分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