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其实并不符合李白一贯的风格,倒是一首有点像老杜写的诗。不过仔细想来,李白写的此类风格的边塞诗并非仅此一首,比如那首著名的《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但是《战城南》的气势还是要比这首《关山月》足的多,也豪迈的多。
不过既然是写《关山月》,如果过于豪迈,如果不带有一些忧国忧民的哀叹,那就不是《关山月》了。《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关山月,伤别离也。
首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气魄宏大,境界阔远。“明月出天山”一句从句式上及其类似“海上生明月”,但“海上生明月”更加平静祥和,“明月出天山”更加恢弘壮丽,一个是和平安详的中原,一个是征战不止的边塞,同样的升起一轮明月,终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这里的天山指的是祁连山,祁连山脉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之间,是大唐和吐蕃的边界。明月从连绵巍峨的祁连山上升起,似乎在那苍茫的云海之间。对于地广人稀的戍边之人来说,苍茫可能总是最常有的感觉吧。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让人想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什么李白的春风就能吹度玉门关,而王之涣的春风就不能吹度呢?其实还是李白的性格狂放,没有那么多的边愁,因此,即便是边关,也能“长风几万里”,也能“吹度玉门关”,同样是“一片孤城万仞山”,但不会去“怨杨柳”,这就是李白。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后两句的对比是李白最常使用的手法之一,从他许许多多的诗中都能看到这一点,比如“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游渌水之波澜”,比如“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比如“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这一对比,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情境更加真实。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如果说前面几句都还是李白的诗,从这一句开始,就特别像老杜了。满满的现实主义情怀,满满的忧国忧民,但是,反对战争却是李白长期的立场,还是在那首《战城南》中,他明确地写道:“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此处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更令人联想到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果单以情感而论,王翰的这句话似乎更加符合李白的性格吧。写出如此和自己平常性情相悖的文字,可见李白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处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哀伤的情感之下的。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既然诗人的情绪已经渐渐被哀伤所充满,诗人笔下的戍客也终究还是要“多苦颜”了。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戍客们带着辛苦憔悴和思乡的愁苦的表情,站立在高楼上,看着“明月出天山”的浩大景象,却生不出豪迈的情绪,只能倚楼叹息。
其实,实话说,这首诗的前三联写的非常棒,第四联也很棒,最后两联的收尾把境界收的小了。
起首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如此宏达阔远,结尾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却架不住诗前半部分的气势,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也许李白的性格还是更加擅长写那些狂放不羁的诗句,而这类忧国忧民,抒发边愁,反对战争的诗句,留给老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