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瞥见《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时,我被封面深深吸引了:穿着和蓝天同色系衣服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尖趴在窗台,微风轻轻吹动窗帘。仰头,苍穹之上,一轮明月正散发着幽静的光辉。
我的脑中瞬间蹦出电影《星际穿越》的一句台词:我们常常仰望星空,思考自身的存在。
她在思考什么?
我所期待的问题之书,都书写着怎样的答案?
《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的作者布丽塔·泰肯特鲁普是一位插画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作家,1988年前往伦敦先后在圣马丁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插画和美术,自1993年起创作绘本80多本,在20多个国家出版。
布丽塔·泰肯特鲁普擅长用图画来呈现文字所未能触达的关键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代表作《天气》曾荣获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特别大奖,引进到我国,其内容是由著名作家肖复兴润色文字。
这本《我能够看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一如既往保留了布丽塔·泰肯特鲁普的风格,她将插画与文字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追问——
“我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
“我是不同寻常的吗?”
“未来究竟是什么?”
全书共有90个关乎自我与世界的终极追问,每一个问题都似曾相识,却又说不出所以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思想也能看得见摸得着,将会呈现怎样的模样?
布丽塔·泰肯特鲁普为每个问题都配上了一副充满艺术气息的插画,不仅让问题更加清晰,而且更加深刻。
但,这样一本看着有点摸不着头脑的书,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问题。
“当我长大了,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会找到我的位置吗?”
“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先给自己三秒钟思考,这三个问题你有答案吗?
我好像已经有了答案,却又不能具体表达。
不过,我想思想尚且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容易很多。
开篇的三个问题让我情不自禁与柏拉图的哲学三连问挂钩:“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太深奥太玄乎太没有意义?
我个人认为,了解自己是谁很重要,可能是有的人一辈子的课题,它决定着你将用怎样的方式过一生,早思考或许就能早早找到答案。
这里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信息,仔细看这三幅图——
女孩小时候是踩在一把椅子上往外看。
四把椅子摞起来,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吗?是在最下方默默奉献还是在最上方看得更远?还是在别人看不见的中间?
长大后的小女孩,不再需要脚下的椅子就可以气定神闲地看向远方。
画面带来的视觉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也就更加深刻。除此之外,这些椅子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没想出来,哈哈哈。
类似的问题还有——
“有朝一日我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吗?”
“我甚至可能学会飞翔?”
我把这些问题都归类为“成长的自我探求”,这些问题重要吗?
你是想迷迷糊糊过一生,还是看准靶心射出手中的箭?
正如这张插图,球门就在眼前,那么显目,你决定着手中的球该往哪走。上升到人生的维度,弄清楚自己是谁,你便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
都是这类问题吗?
当然不是。
除此之外,还有对人际关系的追问——
“究竟为什么所有人都有想受人喜欢?”
对大自然的追问——
“倘若冬天无休无止,将会怎样?”
对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的追问——
“所有人其实都问同样的问题吗?”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抽象的,还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答案。
“双胞胎愿意总待在一起吗?”
有位妈妈分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她带着孩子观察亲戚家的双胞胎姐妹,她们一起玩耍,一起睡觉,虽然会有争吵,但很快就会和好,因此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YES。
其实,对于这本书里的问题,孩子是否知道答案,是否能理解意思,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发现问题是自我教育和追求答案的起点,而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猜测、思考、探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比答案更重要。
《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插画——
这些插画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我说不上来,只是觉得市面上孩子接触的童书,插画多以符合孩子审美的可爱风出现,像这种充满艺术气息的插画却不常见——运用大色块,颜色或多却很和谐,颜色或少却不单调。
你看这副画,整个画面以灰色为主,但作者唯独把座椅画成了红色,试问,为什么?我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非常抢眼的颜色,把读者的眼睛瞬间拉到了长椅上。为什么要关注长椅?
这其实是一段关于对双胞胎的追问,假如一个人先过世,另一个人还能撑很久吗?在这个画面里我们只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是否可以把红色长椅理解为过世者的化身?那是支撑老人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还是生命的终点?
哈哈哈,以上分析只是我的拙见,我对艺术没有太多研究,以后还需要多多学习,欢迎有想法的朋友和我交流。
总之,当孩子对人生和世界产生疑惑时,不妨翻开这本诗意+美学的书,帮他一起开启哲学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