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充满多少幸运、奇迹、偶然和侥幸。
我不想以弗洛伊德的方式将一切追溯到童年生活的细节,回看那些现在看来让人尴尬的蹒跚脚步。定格的画面翻动起来,难免惊动了灰尘。如果只着眼于故事演化的脉络,它开始于北方一座干净、舒适、美丽的城市,一个完满、忙碌、重视教育和精神生活的家庭,一个两三岁的稚嫩小童在这里成长为18岁的成年人,期间也偶尔落在划定的格子线之外,整体却依然是按部就班地走出一条乖乖女的成长路径来。
当我与北方的水土告别,步履匆匆地走在中环的人行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潮和模糊面孔,总会想起大海里游弋的鱼群。万千生命中普通的一份子,渺小,也要奋力向前。
人群之中,种种观念裹挟之下,“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件易事。
记得有次和HR同事一起面试,他问了候选人这样一个问题:“你会用哪三个词来形容自己?”
这虽不是一个科学的情境式问题,却很能让对方鲜明地亮出特色,再在后续的问题中进行逐步验证。而它也让我心中一动——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回答?
抛开矫饰和伪装,勇敢地盯着自己,若我给自己简单地贴上三个标签,我会选择“上进”、“坚忍”和“文艺”。如果要求给出负面观点呢?恐怕“被动”、“行动迟缓”和“因循守旧”榜上有名。
回想曾经大家给过我的一些评价,把它们一一列出,则包括了:乖、踏实、勤奋、好学、认真、固执、温柔、羞怯、低调、速度慢、文笔好、审美力强、亲和力强、声音好听、回避冲突、有语言天赋等等。
从大学时期到如今工作两年多,在发现自我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完善着自己的性格,朝着向往中的模样靠拢。性格的底色或许很难改变,却可以塑造,让“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人的选择,点滴之间,产生了微妙的不同。偶尔,还是会窥见曾经的影子,也学着保持友好的距离,不掉入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去。近来,陆续尝试或是重做几份不同种类的性格和职业测试题,借第三方的角度再次探寻自己的性格特点,部分结果简记如下:
一切结果和分类只能是侧影,如同语言、影像和绘画,可以反复描摹,却无法完全展示出个体举世无双的那一面。我相信,“我”的力量,其实是真实存在着的。它可能曾被囚禁和压抑了一部分,遗失和放弃了一部分,而现在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寻觅和释放。千篇一律是多么无趣啊,而我的面容,怎样才能更加立体呢?黑夜与白天交替之间,生活在慢慢凝固成一种模式,定格了一个人的位置,幻想中的种种图景越来越远。下一步,就让自由去带领旅程,让我有勇气和力量回归,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