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很贵,贵在哪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谈起
在讲素质教育是不是“贵”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讲讲马斯洛需求,从他的理论来分析一下,教育被放在了什么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没有一个家长不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也就是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般来说都会满足,可若想再往上走的时候,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从社交需求来说,这一层次需要满足的是人际关系,也就是当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时,他需这个世界产生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诸如与什么人往来,与什么样的圈子建立关系。这些圈子有父母提供的,有学校提供的,也有通过一些其他途径提供的社会关系,比如培训班、企业、网络、朋友介绍等。
2、从尊重需求来说,最需要尊重的孩子主要有三种关系,一种来源于父母,一种来源于老师,一种来源于同学或朋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他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一对父母的素养高不高不会跟他们的经济能力成正相关,但跟他们曾经的教育经历有关,所以当一些高知识份子夫妻做出一些不礼貌的事情时,大家往往十分惊讶,而一对农村来的父母展示出极高的道德修养时,大家反而会惊讶。
讲到教育,就会讲到“眼界”这个问题,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能够在教育上面走多远,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
3、从自我实现需求来说, 它人类需求中最高的层次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仔细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当一个人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走向精神需求时,其实是一个“仓禀足而知礼仪”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当经济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比如能够解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人们才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原则,它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说白了,就是不管你有钱没钱,能不能填饱肚子,只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要上学。
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无法预期收获如何的大投资,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可能是整个家庭的投入;而对于富足的家庭来说,可能只是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当某些家庭还处在第一、第二层次,解决的一日三餐、住在哪里的问题,结果你却让他把金钱花在与第三、第四、第五层次挂勾的教育上,一旦他觉得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无法给家庭带来实际收入,他会傻乎乎的把家庭收入都砸钱进去吗?
教育贵在哪里?它的贵并不是我花了一百万,你花了两百万培养一个小孩子,而是对于一个原生家庭来说,我从我的总收入中拿出了多少百分比的钱投在孩子的教育上。对于富足的家庭来说,我可能只拿了不一半的年收入不仅能够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还能够额外增加培训班、出国旅游等活动;然而对于非富足,甚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来说,它全年的收入仅仅只能免费支撑孩子上学的学费,谈不上其他。
前者不怕给孩子花钱,而后者则会计算,当我把整个家庭的年收入,也就是所有积蓄都投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教育上,孩子未来所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能够去哪里工作,赚多少钱呢?当预期目标过低,或者感觉孩子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家庭就会产生一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想法,减少孩子的教育资金投入。
二、有素质的人不一定很有钱,但也不会太穷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词,我想很多人应该听说过吧?但大家有深思过其中的原因吗?我想原因无非是:
1、当地生产能力低下,为求生存;2、教育资源跟不上;3、法律意识淡薄等。
高知识份子家庭会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而他们在成为高知识份子之前,其父母必然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才让他们成为高知识份子的。大家可以算一下,即使不读各种培训班,仅仅只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一个人需要读多少年书?读这么年可不只是交学费而已,孩子的吃穿住行由谁提供?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个家庭撑得起一个大学生吗?更不要说研究生和博士了。
而这些高知识份子必然是尝到了自己成为高知识份子的甜头,所以才会加大自己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资,想要让孩子比自己走得更远更好,实在不行,也不能比自己差呀。
每一对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他们都有一条基准底,那就是——再怎么也不能比自己差。当然了,若已经是站在至高点的父母,会适当降低要求,但能够降低多少,就要看各位父母的眼界与三观了。
在前面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也讲过富足的家庭与贫困的家庭,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成本的投入上的区别。富足家庭已经满足了第一、第二层次,已经往更高层次追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有的时候,我们会说某某过得很小资,每天还有一个下午茶,周末的时候还出去看电影、约人吃牛排喝红酒,很明显,这个人的温饱已经解决,他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一个人只有解决了自己温饱问题,他才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但如果这个人一年365天工作,为的是养活一家老小,凑够孩子上学的报名费,他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吗?当他还在挣扎于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时,他所需要考虑的是:我要怎么做才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孩子的学费从哪里来?他报这个培训班能够学到什么东西,对孩子以后考大学有用吗?
不好意思,当后者觉得一项教育投资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能解决孩子未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拿多少工资这种问题,他们是不会花太多金钱在上面的。
所以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家境还算不错,在温饱线以上的家庭。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说,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更努力,可以拿奖学金。那么大家需要看到的是,能够拿奖学金的孩子能够有多少个?一个班能有几个?而在一个班里,若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辍学更多的是那种家里富足的,还是家里条件不好,想要出去打工挣钱的?
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影响极大,有没有读过书,读过多少年书,他们的行为举止有很明显的区别。不要觉得不服气,自己可以好好回想一下,就只是“随地吐痰”这件小事情,你们是怎么看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会知道书本上明明白白的写了“不能随地吐痰”;但若一个没读几年书的人,农村到处都是泥巴地,他会觉得吐一口没什么,泥土一盖就没了。
为什么有时候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不是因为农村人穷,而是大家对于自己行为举止的要求不太一样:在城市,不可以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是一件没有礼貌的事情;在农村,大家聊天唠嗑的时候比的可不就是嗓门大(只是比喻)?
古话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人只有能够填饱肚子,解决生存问题,开始追求生活享受的时候,才会开始注意更多仪容仪表,礼仪廉耻上的细节。有时候我们还还会有谁吐槽,谁家里没钱还“穷讲究”。什么叫穷讲究?就是他们家条条框框太多了,感觉他们家没钱,没必要讲究那么多。
不是他家讲究这些东西有问题,而是前提他们家没钱,没必要讲究这么多。若是家里经济条件好一点,有资本,再讲究一点也正常。
三、素质教育贵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对原生家庭、生活环境的要求
我们从前面讲的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家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下,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资源投资也是有所区别的。温饱,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孩子读书的问题。你肚子都吃不饱,你跟他说读书?不好意思,饿着肚子的人没有耐心听你讲。
之前有一个很感人的小故事,说一位宝妈在带两三岁的孩子坐飞机的时候,担心孩子会吵到其他乘客,为了给孩子做一个“正能量”的引导,她带着孩子给机舱里的每一位乘客都发了一份小礼物,并配了一张小纸条。原句我记不清楚,但大致的意思是:我只有两三岁,第一次坐飞机,可能会因为不舒服发出“吵闹”的声音,打扰到各位,我很抱歉。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体谅,而这份小礼物是补偿。
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位母子拥有了至少三样东西:
1、经济能力:因为有经济能力,宝妈显然不是第一次坐飞机了,还能提前给大家准备礼物;
2、受过高等教育:这位宝妈一定受过高等教育,养成了一定的行为规划,比如关注过乘机礼仪;
3、环境的影响:会注重那么多“细节”,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养出来的;
这三样东西“昂贵”吗?贵。
据我国教育部数据统计,到2018年,全国大学生有2000多万,应届大学生近800万,全国大学文凭的1.9593亿,仅占全国人口的4.23%,专科3.93%,高中18.92%,中学61.3%,小学105.66%。也就是说,到2018年,专本科毕业的只有不到10%的人,还有大量的人连专科学历都达不到。从这个数据完全可以看出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算太多,很多人会觉得大学生泛滥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远程、函授、成教等大学本科学历的出现;另一种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大量往大城市集聚,正好你就生活在大城市里。
越是城市发达的地区,越容易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即使是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当它的教育资源幅射到周边区域的时候,也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中学辍学的孩子。跟一位负责招生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很容易了解到他们的招生对象是谁,那部分没有顺利考上普高的孩子会流向哪里。其中有一部分会辍学。
分析辍学的原因,会跟孩子的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生活的环境等挂勾。杭州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再向更大范围的扩展,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地方中学辍学,出来打工的孩子会更多。
之前还有一位90后的妹子问我,初中毕业的女孩子能够找什么工作?因为她有一个读中毕业的表妹,成绩不好,想早点出来打工。或许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他们家的经济实力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对原生家庭父母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他自己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有关的。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非常看中,即使初中、高中成绩不理想,也会想办法让他继续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可若一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经济能力十分普通的父母,有可能没办法督促想要中学辍学的孩子继续读书、深造。
有农村的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不管是什么大学,那都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情;但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如果你的大学拿不出手,不好意思,他的父母连提都不好意思提。一个孩子能够走得多远,跟父母的眼界有关。
四、在素质教育里,眼界有多么重要
一个简单到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例子,让大家可以看到父母的眼界,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小陶当年高考结束要填饱志愿的时候,想要询问父母意见报考哪里,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村父母十分无奈,除了北大、清华,大概就只知道家附近的学校,其他也不知道,让她要不要问问老师的意见。北大、清华她是考不上的,后来询问了老师的意见,结合自己家的经济情况,选择了本省排名第二的大学,至于专业,看同学填什么,随便填的。
在北上广出生长大的小郑就不一样了,在高考结束以前,他就已经有了想去的学校,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当年为了激发起他考这所大学的动力,还带他实地考察过。考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父母根据他的兴趣爱好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引导他通过网络或者自身人脉事先对某些专业的就业方向、行业发展前景做出了预估,让小郑清楚自己读出来后会干什么,才让他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
而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是不一样的,小陶当年读书的时候家里条件还不是很好,父亲为了供他上学外出打工,长年分居。他妈妈除了干农村,就是照顾他的生活,在学业上完全帮不上任何忙。在考上大学以前,小陶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去爸爸打工的城市旅过一次游。
小郑不一样,从他上中学开始,一年一次的出国游学,每年父母还会带他出国旅游,国内国外的跑,让他的眼界比一般的成年人都要广。因为父母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人脉圈子也广,大家都同样有孩子,他们会彼此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生活、工作、学习、未来人生规划等方方面面的话题。或许他们不一定会告诉孩子该怎么选,但他们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孩子他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因为听得多,看到得多,也接触得多,小郑知道的东西也多。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方面,会避开许多让人不愉快的地方,轻松与他人交谈,打开话匣,从国内外的风土人情到行业领域发展前景、国际经济发展情势,谈之有物;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上面,他也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并且在一步一步落实当中。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绝对不只是学校的工作,也不是一天在学校上了多少堂课就完全能够学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在打开孩子的眼界也好,指导他们的人生方向,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都起着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