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0后家长的朋友圈开启了刷屏级的吐槽模式,不少有过陪读的经历的父母都表示,陪读真是一种欲哭无泪、无法言说的痛。
有这样的:
这样的,
夫妻齐上阵,不敌一熊娃
还有要送培训班的,久伴英语表示永远欢迎你
甚至还有…… 祝好!
不在陪读中爆发,就在陪读中灭亡。
然而,自己生的,灭亡也得认。
不少家长恨天恨地恨陪读:为啥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从白纸成长起来,只有用错劲的父母,没有天生不听话的孩子。
每一位陪读失败的父母,都是在孩童世界中迷路的人。不懂孩子的内心,永远无法开启沟通的正确模式。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曾经指出过,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心理需求,而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各种问题。父母长期用错误的方式沟通,别说无法让孩子乖乖写作业,甚至会让孩子彻底失去学习的热情。
-
01
-
请把写作业的权利还给我
不少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盒饼干,你拿出其中的一块分给孩子,孩子不要,非要自己从一盒饼干中选择一块才觉得满意。
每个人都有掌控自己的欲望,我们希望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孩子也是一样。
写作业时,家长坐在一边,要求孩子先写语文后写数学,或者拿起课本要求他朗读,其实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由决定的权利,而这种不友好的体验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抗。所以不少家庭,家长越管,孩子越不听话。
当然,其他的办法比如,
监视:在门口监视孩子写作业;
规定时间:快点写完,一个小时后我来检查;
威胁:你今天要是不写完,就不能看动画片了;
社会比较: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很快写完作业,你怎么总是……
这些话都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感,觉得自己被人操控,甚至产生错觉,我是为了你才写作业的,因为我是在按照你的要求行动的。
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总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管孩子,而是说,尽量地让孩子拥有可以做决定的感觉。
有些父母在公共场合中,因为孩子不听话,就扬言说要扔掉孩子,看见孩子在后面哭着闹着追也不理。虽然只是一时的气话,但这样的行为也是完全不可取的。
尽量让孩子拥有自主权,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不允许,改成选择题。
孩子写作业时,不妨留一些选择的空间,你是想先吃饭再写作业呢?还是先写作业再吃饭呢?
你是想用这只红色的笔写呢?还是那只黄色的?
在沟通中尽量地让孩子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孩子会更乐于接受你的话。
-
02
-
作业写不好,我也是好孩子
很多家长在日常沟通中,会流露出这样的想法:你只有学习好,作业完成的好,才是好孩子,妈妈/爸爸才喜欢你。
这样的表达,蕴含了一个信息: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满足了我的要求,我才喜欢你。
而这样做,常常会改变孩子学习的目的,泯灭他们的热情,甚至拉开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里距离。而当孩子的内心不再认同你时,你说的话,就不管用了。
懂得沟通的父母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即使孩子有错误,也会接纳他的错误本身,再推动他一起去改正。
如果有一道题,孩子写了好几遍还是一直做错,你会怎么说?
“你怎么这么笨?”或者,“我再给你讲一遍,下次别错了?”
这样的表达其实并没有接纳孩子,因为你在告诉他,做错题,是不好的。
其实换个说法会好很多:“是不是这个题太难啦?妈妈以前念书的时候,也有一道题一直不会,后来,老师给我讲了好多次,终于学会了。”
孩子希望得到的是情感上的安抚,去感同身受地体会孩子的感情,让他知道,做错题没什么,我和你是一样的。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被承认,被接纳。而父母是孩子的港湾,即使不优秀,我也应该是你的好宝贝。
-
03
-
我们是平等的
“你赶紧给我把作业写完。”“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些司空见惯的话,家长管教孩子时常常说。孩子的见识和认知都不如成人,因为比他们知道多一点,大家便习惯了用居高临下地态度,去发布指令,让孩子服从,虽然所有人都讨厌别人和自己说这样的话。
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地服从命令,但是这样永远无法获得孩子内在的认同。
之前有过一则新闻,一个农民工的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女儿上了清华,儿子上了北大。别人问他教育的秘籍,农民工谦虚地说:“其实我没啥文化,我就是跟着一起学。让孩子当我的老师,每天放学回家,他们课堂里讲了什么,就让孩子教给我。有些题不会,我就会去问孩子,如果他也不会,那就让他第二天去学校里问老师。”
他的方法看起来朴素,却实实在在地顺从了心理学的理论,做到了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父亲去向孩子请教,能让孩子感受到了尊重,而过程中孩子拥有充足的自主权,所以,孩子越学越来劲,成绩越来越好。
-
04
-
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
很多孩子一玩“王者荣耀”就离不开手,其实,游戏中就有不少教育和心理学的秘籍。
游戏中往往会设置很多关卡,每顺利完成一关,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而人往往是希望获得外界的肯定。及时的激励和反馈,能让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一些孩子沉迷于给主播打赏也是一个道理。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给予孩子正向激励,培养他们的信心,让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奖励孩子是一种好办法,当然在表达时候要避免:“如果你考试考100分,就给你买玩具”这样的操控性话语。换种方法,你不妨说:“哇,你这次考试居然满分,好厉害,我们一起庆祝一下吧。”这样做,既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让给予了足够的激励。
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没有什么万能试剂,能让孩子一步爱上学习。而当你因为陪读而进医院时,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了。念书是孩子自己的事,只有顺从他们的内心去沟通,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才能从外在的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让孩子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孩子不是我们操控的玩具,很多80后父母是被管教、甚至打骂过来的,既然我们痛恨这种方式,就不该再将它加在下一代身上。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爱出来的。读懂他们的心,才能让他们激发他们无限的学习激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