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看余华的小说《活着》,第一感会让人生出一种悲凉感,内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第二感是在这种悲凉过后,有深深的苦痛感和绝望感,让人心生彷徨;然而第三感,则是一切殆尽后的淡定和平和,让人大彻大悟,有雨过留虹的感觉。
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福贵因嫖娼赌博而败尽家产, 他也由阔少爷沦为穷人, 从此, 福贵苦难的一生拉开了序幕, 他先后经历了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以及众多亲人的死亡的打击。
《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 简直就是福贵一家人的一部死亡史, 是福贵一生的苦难史。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
当我们认真的读完这部小说的每一个字的时候,你会感叹余华笔下人物的悲惨命运,并在此刻,对一个人的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福贵的福,福贵的乐,福贵的苦,福贵的伤,福贵的痛...
活着,就比什么都好…生而为人,活着就已是万幸。
二、 福贵的福
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家有百年祖宅以及百亩田地。但福贵不知珍惜,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赌瘾上来时,甚至殴打前来劝赌的妻子家珍。在关于死亡的戏剧上演之前, 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 直到那个叫龙二的出老千的人出现,终于在一夜之间输光家产, 由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而他的父亲, 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以后, 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冷落妻子,无视岳父,逍遥法外的福贵最终把祖先的田地败光,父亲被活活气死方醒悟。
三、 福贵的痛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大地主,文化大革命,土地革命社会背景下福贵的一生。福贵的一生总体上是悲惨的。他的父亲被他的所作所为气死,本以为他的改邪归正可以让他平静的度过余生,却不料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母亲相思过度病死,女儿发了高烧,成为聋哑人。好不容易从军队里逃了出来,儿子却因血被抽干而死。后来还经历了女儿难产致死,女婿打工被水泥板夹死,妻子病死,外孙吃豆子撑死,他亲眼见证了一位又一位亲人的去世,一切一切悲剧的发生,到最后只剩下自己活着。在受到不同的极端的苦难打击后, 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 7 岁的外孙, 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 而他却没有这种“ 幸运” , 他只能活着, 因为这是他的命运, 在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 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 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或许是命运对他的惩罚吧,正所谓,后世之果,前世之因,福贵必须为他所造的孽负责。
四、 福贵的乐
虽然福贵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与磨难,但他却达到了另一种境界,一种超然的境界。他可以把他的故事冷静的讲述给陌生人听,在孤单的余生中,与老牛为伴,创造情景,假想自己的家人还与他一起耕种劳作,看似麻木,却寄托着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他坚信,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穷,也会有快乐的存在。
但我也不得不说福贵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之所以说他是幸运的,是因为他有一位贤良的妻子,有一对懂事体贴的儿女,有一个孝顺自己、疼爱他女儿的好女婿。之所以说他是幸福的,是因为在他日子清贫困苦时家人的不离不弃,甚至他的妻子对他说:“你终于会疼自己的女人了。”这是妻子对他的肯定,妻子在临死前说了一句话:“下辈子我们还要一起过。”此时的福贵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他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做了那么多错事,依然能够得到家人最真诚的爱!书中有几个情节甚是出彩。送女儿凤霞给别人家的不舍与纠结;儿子有庆舍不得磨破鞋子,学校跑步比赛,甚至下雪天赤脚奔跑上学;饥荒时,得软骨症的妻子家珍拄拐去城里她爹家要的一小袋粮,藏在胸口带回来,最后还分了一把给队长;原谅被红卫兵折磨的春生,告诉他要活下去……
五、 福贵活着
读完《活着》,我深刻的意识到,活着本身就是不平凡的,它会有痛苦,但也有幸福。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每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人会认为是折磨,有人会觉得是历练,福贵对待痛苦的态度永远是积极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选择活着。生命会因时间而逝去,却不会因痛苦而折断,痛苦是短暂的,方法总会有,我们不能放弃活着,劈开前方的荆棘,会有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在等着你,只有经历风雨,才能遇见彩虹。
小说中福贵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你的命是你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去问问他们。”这句话让我震撼,也让我想到当今的社会:多少少男少女们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可能因为一件小事,甚至别人的一句话而想不开,轻生。我多么希望每个人都能停下脚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曾经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们要不时的去提醒自己,不管痛苦还是幸福,都要为活着而活着。
六、 活着的价值
小说的价值已从文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
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 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 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1) 苦难是人存在的基本状况。
苦难作为一种遭遇, 它是会过去和消失的;如果作为一种存在, 它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存之中, 永不会消失, 除非死, 才能终止它在人身上的继续存在————而死亡本身, 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苦难呢?
叔本华曾说:“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 但是一切欲求的目的却是需要, 缺陷, 也就是痛苦;所以,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但同时 , 我们却无法忽略生命中无处,不在的悲剧。 苦难成为人不得不面临的生存环境。
福贵发出 “这下可要好好干活” 的慨叹时, 读者的心情是复杂的。 既为他的坚强而欣慰 , 又为预感到他的希望的终将落空而辛酸。 尤其最终当福贵所有的亲人均离他而去, 他所有的希望支柱颓然坍塌时, 我们仿佛能听到希望彻底破碎后那种寒冷、 凛然的声音。
在肆虐的命运的笼罩之下, 人无法呼吸无法希望无法坚持心之所动的,这正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人无论怎么挣扎, 怎么抗争, 都逃脱不了重重阴影的摆布。
2) 探索生命存在意义和精神
小说的书名叫“ 活着” , 但通篇却被死亡的气息包围着。
一次次残忍的生命掠夺, 使活着变得艰难, 生存充满苦难。当永无休止的苦难像是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存之旅时, 人会怎样?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生命的真实本相不能不迫使人去思考活着的希望、生存的意义。通过福贵对于生命本身执着的热爱和尊重的表达, 进行着一种哲学层次上的思考, 从而提出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命题: “人是为活着而活着。”
人活着本应享受世界的美好,享受人间的丰富与精彩, 享受亲情的温馨与关爱, 但苦难与残酷却成为人类精神天空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成为生命一道悲凉的底色这, 而人注定无法否定逃避远离。
“人是为活着而活着” 这句简单的话却包含着人生重重酸涩、 艰辛, 喻指着人不可回避的生命悲剧, 也概括着人活着这一过程的全部意义和终极追求。
通过《活着》余华想告诉自己和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龙二和春生只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福贵感叹做人还是平平常常好。从生到死是生命的轨迹,活着只是生命状态的存在。
3) 卑微的希望是支撑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动力。
“福贵的一生是对精神家园的不断寻求与失落的一生”。
尽管每一次的失落都仿佛留下一丝希望的余光, 从阔少变成佃户, 输光家产后租到五亩好地, 有了洗心革面, 将鸡变成牛的盼头;女儿生病成了聋哑, 家庭陷入窘境时, 妻子带着儿子而回, 更给他带来幸福和憧憬;眼看风霞一生将毁, 却又遇到二喜这个善良忠厚的好人。
风霞生子难产而死, 二喜待他视如亲爹;二喜虽遭工伤离开人世, 却有小外孙相依为命;即使最终失去一切亲人, 他又从一头老牛身上找到情感的寄托……正是这些渺茫 卑微的希望支撑着福贵的精神世界, 让他在寻求与失落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4) 活着的本质:忍受苦难,坚韧不屈
福贵所承受的苦难更是达到了极致:家道中落父亲从粪缸上掉下摔死,母亲重病不治而亡,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亡,妻子家珍生病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就连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吃太多豆子被撑死。亲人的相继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不间断的苦难。除了福贵母亲和家珍生病死亡之外,其他五位亲人的死都具有偶然性。作者为何将人的一生都很难遇到的灾难集中在福贵个人身上。
个人认为一方面福贵的人生越是苦难和悲情越能引发读者对福贵莫大的同情与悲怜,越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同时越是将主人公置于异常艰难的苦境中,活着才越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越是艰难地活着,才越能体会到活着的本质。作者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解释:“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面对重重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有效方法—忍受。忍受父母的离世,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忍受妻子的死亡,忍受一个个亲人先他而去留下的悲痛与孤独,以“顺天知命 ” 生活态度,忍受的方式与苦难和死亡不断进行抗争。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感受人生喜怒哀乐,这就是活着。
5) 人的异化是人根本无法克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去超越。
福贵形象正代表了作家对人类存在在某一层次上进行的高度概括, 是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和参悟。福贵的一生也是和死亡打交道的一生, 除了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和其他人的真实残酷的死亡之外, 自己也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土改时, 自己作为“ 败家子” 输尽家产才得以保命, 而龙二阴差阳错成了替死鬼;在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士兵被炸死或冻死, 福贵却从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福贵在目睹了死亡的暴君对生者的花样百出的最后处置, 也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人生之旅之后, , 仍然和一头老牛继续着人生的长旅。
福贵的一生让我们感到人生总是处于生死的边缘, 在生死之间徘徊, 分不出终点和起点, 辩不出阴阳两界的森然壁垒, 人们穷其一生都逃不了死影的追逐, 借此作者也表达出了活着的实在与荒谬, 颇有“ 生死两难知”的无奈感喟。
或许福贵这一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只是一个价值隐喻的符号, 一个能指。 他的所指是让人们不要在痛苦的旋涡中颓废沉沦, 而要以一种宁静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 对待世界。 不论何时, 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存的希望和热爱总是最重要的, 只因为生命的被赐予。相信这种真实淳朴的表达也正是余华想要说明的哲理。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还活着。”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一、 结语
在这本书中令我深切的会感受到: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应该是是乐观坚韧的活着。余华在《活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对人生的态度,也是《活着》中那个福贵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悲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生的死亡之后,依旧活着。在绿荫下,在田野间诉说自己一生的时候,眼里流露出的眼神分不清是悔恨还是欣慰。
福贵赤脚在洒满盐与石子的路上走来,经历了家破人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孤老终身。在那个年代,我们最不珍惜的恰恰是福贵一生都奢望拥有的。
我们因为活着,才能去面对生活,追求所想,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活着。
所以,尽管现在你的生活或许不尽人意,又或许你想要的东西还没有拥有,或许你的梦想还离你很远。但是,请不要沮丧和哭泣。因为你本身已经做到了生而为人最有意义的事情——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