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日子是平常且特殊的。这句话并不矛盾。平常是因为年年都有;而特殊是因为这一天又多了很多了解它意义所在的人。24岁,朋友圈里的同龄女性,很多不再以小女生自居,也不再因被冠以妇女之称而羞恼。 的确,超过14岁即是妇女。我们是女性,我们不需要所谓的女生节、所谓的女神节,我们不需要什么刻意美化之词,因为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脆弱扭捏。我们不需要谁的承认、也不惧谁地怀疑,我们自视荣耀,自我相信。这样就够了。我们在三月八日这一天过属于自己的节日,彼此心照不宣,为身为女性感到骄傲,这就够了。有一句标语分享得很好:“不要女神虚伪的皇冠,只要妇女真实的权利。” 记住节日带来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我们是女性,是无所畏惧的,是性感的,也是神圣的,我们的内心有魅力亦有气魄,我们不可战胜。同时我们富于创造力,也富于爱与温柔。它提醒着我们一如既往地坚定地支持自己、相信自己。节日的到来与心灵的成长不断呼应,相信不断会有长进。 学习真正的爱的能力,也学习洒脱与放下的能力。其实,这已不只是妇女节的意义,是每一个人必修之课。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要学习的不是趋向哪一极,而是如何在这样匆忙的社会里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保持理智。如何做出判断,如何适当犹豫而后坚定坚持。相信自己的不论是犹豫还是抉择。这是我认为的自信、自我支持。 关于今日课程也有感触。 课颇充实,但也不得不说也挺累的。上午禅宗,下午目录学,晚上哲学。 (一)禅与平常心 上午课讲的有意思之处大概是禅的特点和价值。它的特点即师所言之自由性。“我就是秩序。”如师言:“中国思想最美处:世间一定有一神圣秩序。此神圣秩序不在别处,在当下,在自己。”
师言:“孔子的神圣空间其实打得很开,但是他所叙述的都是下面的行为细节,仁义忠信......大家按照他说的去做,‘如果不那么做,别人会不认同’诸如此种,深深拘泥行为规范,并未超拔出来。进入圣人内心的神圣秩序。而当佛教进入之后,加以刺激,内在的精神超拔就出来了——禅” 窃以为:能如圣人一般实属不易。因此圣人也只好把其神圣秩序化作行为规范传给众人。先按此章法去做,说不准何时就悟了呢?而禅就比较有趣了,没那么多苦修,不再像印度一样,要经历多少劫才开悟才得道。这也就是师所说的铃木大拙提出的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来到了中国。“脚踏实地”是中国带给禅的新特点。 “平常心是道。”这是个人看到的禅的价值。“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个人认为,此处所谓平常心也与中国的其他哲学相通。比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既不过分这样,也不过分那样。这就是平常心,这就是中庸。这也与儒家观点相通“既往不咎,未来不迎”。只是道理太普遍了,就像老师所说,太普遍了太熟悉的常识了,反而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奥义。
这不禁又让我觉得胡适所提之“困学”,不无道理。有时就是道理说得太多了,少说或不说为佳,自己去经历,去看,去走,去感受。时间与事件终会让人自生出最真切、最醒目、最难忘的道理。这也是爸所经常说给我的那句:人在世上磨,也在事上磨。
(二)谈到自大。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是说真的有上帝和神的存在,而是人忽略了宇宙有多大,人自身的存在就是平衡的美的。”“人一定要把东西变成外部的,这样才可以进行研究,才可以进步,因此知识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把知识放得很大,站在这上面把自己封王封圣,那太渺小了,那就是病了。” 自大,谁都会犯的毛病。以为自己有理,实际上是否真的审视过自己的内心,或者说你的潜在的意识?你是否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你是否急切地否定与判断?你是否真的探知过许多事物的深度就急匆匆否定?比如爱情,比如专业,比如很多......
(三)何必拘泥形式
讲到“普化禅师振铃入棺”的故事,觉得很有趣。真正的得真传,不需模仿,不需那么多解释与理由。得了就是得了,何必找一合理方式表达出来?拘泥于方式还是真的“得真传”吗?他的行为只是一种表象,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而真正要看到的不是这些表象,是他自由的不拘泥于世界的态度与境界。
(四)科学、哲学、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
神学与哲学: 神学有神,需要信服 信仰,而哲学一直在思辨不是去信仰。“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
科学与哲学; 科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确切,但是哲学的答案不是确定的。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
“为什么很多大科学家后来都信教,恐怕科学很难解决人的信仰、灵魂寄托之问题。”
二者非一:意识反映物质(能否认识客观世界) VS. 思维反映存在(能否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
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世界VS. 思维能否认识思维
笛卡尔 二元论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各自的本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两个本原,那这两个世界又如何联系?对于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物质和精神之间有一个是本原 另一个是派生物。 对晚上的课不多赘述。只是让我联想到某师曾言:人是由7 x 10^27个原子构成。而原子核相对于原子而言只是足球场里的一个足球。围绕其转到的电子更是小的不得了。那么可见人体的空间多么大多么空旷啊。“彷佛千疮百孔的筛子”。随后老师也安慰大家,这不是要颠覆人类感受的意义,也不是要消解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真实的信仰与追求,而是想提醒大家任何思维都有局限性。其实从这里更让我直观感受到的是:我们的肉体之空旷,我们的思维之飘忽。那些纷乱情感、思绪比起用来填补这空旷的智慧而言,如此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