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沟通之道,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沟通之道不外乎就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倾听,不插嘴。
在沟通的时候以诚相待
在沟通的时候不要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要用理性思维对待别人的人身攻击
在沟通的时候具备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瞧,我们往往能说出一套套的,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呢?
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扮演着话题终结者的角色。无论多么轻松沟通氛围随时都有可能他们的发言之后降为冰点。
也有那么一些人会发觉自己身边貌似朋友不少,可又好象没有几个算是真正的朋友,特别是有好多人明明关系还不错,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慢慢疏远直到后来就不怎么联系了。
可见,我们大多数人虽然能说出一大堆大道理,仍然做不好沟通这样一件看起来应该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呢?
最近在得到应用中看了傅盛的《认知三步曲》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的四个层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于沟通的困惑,不免开始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之所以我们不管学了多少道理也处理不好沟通,会不会是因为并不知道真正的沟通之道到底是什么,而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更可悲的是自己以为自己知道。
这不,最近看了奇葩说团队出品的《好好说话》这本书。此时,对沟通的认知有了很不一样的变化。
原来,沟通并不是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论而已,它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像数学公式一样归纳为一个个套路步骤。我们只需要在特定的场景对这些套路进行刻意练习,就像练习口语以及练习钢琴那样的技能一样。
沟通的基础来自语境
我们为什么明明知道一些说话之道,却就是说不好话呢?
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搞不清当前的语境究竟是什么。
书里按照对话中的权力流转把我们的对话语境分为了五种。
看到上图后,相信我们会发现在平时说话中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我们和朋友沟通的时候,自己总是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说个不停,而对方有没有在听,有没有在跟自己交流,全然不关心。这并不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需要两个人之间来回切换话语权。
当我们想劝说朋友养成某个习惯或者改变某个习惯的时候,往往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模样,苦口婆心的劝说对方听自己的。殊不知,想真正说服对方,把话语权交给对方,让对方从内心深处产生如此做的意愿才是真正解决之道。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不同的语境中如何做呢?
时间有限,如何让对话继续?
对于我这种一直以为自己不会说话的人来说,一旦对方对自己说:“我只给你三分钟时间,请在三分钟内说完”这样的话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以至于连平时说的流利的话都结结巴巴说不出来了。
后来看了《结构思考力》这本书后,开始明白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把自己的表达结构化,用结论先行的方式把中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种方式适用于当前沟通的时间确实有限的情况。可是这种方式难免比较生硬,不太容易形成权力的流动。
《好好说话》提出了另外一个场景:有些时候,所谓的时间有限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我们的话题是否足够吸引对方。
- 制造意外:没有什么会比超出自己预期的言论更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了。当用让对方感到意外的言语开场后,对方会有想接着听下去的冲动。
- 引起好奇:仅仅意外还不足够,我们应该继续添加能引起对方好奇心的内容。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对方需求的洞察上面。当对方有了足够的好奇心后,时间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 回应主题
总结:时间不是问题,注意力是核心。
如何和初次见面的人打开话题
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每次独自面对一个从来不认识的人的时候,自己总是会异常紧张,总觉得如果不说什么的话会很尴尬,可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合适,说了一些不合适的也更尴尬。越想,场面当然也不出所料的尴尬。
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避免尴尬主动找话题,可却涉及到一些对方不愿谈的内容,引起对方不舒服的感觉。这样岂不是更糟。
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方法:从名字切入话题。
只要我们稍微留心,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可以引申出不少的话题,比如有些人的名字可以透露出ta出生的时间,由此可以进一步讨论彼此的星座和性格;有些人的名字体现了父母对TA的期许,那么由此可以讨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自己对自己有哪些期望;还有些人的名字可能就是简简单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比如我的名字其实是我父亲的姓加我母亲的名后中间加一个小组成的,这样其实也可以交流各自简单的童年不也挺好吗。
如何避免和他人的冲突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情是有理有据的,是正确的,常常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价自己看的不顺眼的言行,这本身就注定会产生冲突。因为对方也多半是这样的心态和你交流。
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诠释,而如果我们不自知的话,这种诠释往往是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诠释,所以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两个人强烈的冲突。
要解决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要学会察觉到这种诠释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
其次,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强调只是感受而已:“对不起,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样的感受,XXXX”
如何避免好心说出伤人的话
明明是想夸别人,却不知对方为何一点都不领情;明明是想提出一些建议,对方为何让自己不要多管闲事。
我们应该都有曾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往往我们都会觉得是对方不识好人心,却没有意识到可能真的是自己表达方式出了问题呢。
在对对方表示意见的时候加入过多评判的语气,比如“你怎么这么XXX”,“你这么XXX不太好”。这在对方听起来或多或少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在对方伤心的时候,如此安慰:“别伤心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点小事就伤心成这样,算男人吗?”换成任何一个人,听起来不是觉得更堵得慌吗?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避免把注意力放在当前事情以及对对方的评判上,应该更多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想对方提意见不如这样说,“你现在做的XXX这件事情让我感觉不是特别舒服。”,“你这样让我很为难。”
在对方伤心的时候不如这样说,“你如此难过,我不认为自己能体会到你的心情,但看到你难过的样子,我也不好受,当你需要找人沟通的时候,随时找我,我一直都在。”
如何真正说服别人?
关于这个话题,有一本书《6个问题竟能说服各种人》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在想说服别人做某种改变的时候往往想的是对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对方这种改变有什么好处,不这么改变有什么坏处,对方自然就会改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最后发现,对方往往是冥顽不灵,怎么劝也改变不了。
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排斥外人对自己进行改变,哪怕理由是多么的正确。
面对这样一种人的本性,我们当然不能使用霸王硬上弓的说服技巧了。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发现自己其实也有一丝改变的意愿,并深入挖掘出想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才是真正解决之道:
- 你怎么想起要这么做呢?
- 如果给你想做这件事情的意愿打一个分数,1-10分,你觉得应该打多少分呢?
- 你没有给你的这个意愿更低分数的原因是什么呢?
- 试想如果你成功做出了这个改变后对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好处?
- 这个好处对你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 接下来你应该如何做呢?
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保证能说服每一个人做任何改变,这个方法能产生效果的根本前提是对方对这样的改变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排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意愿就有希望。不过最起码,无论对方有没有说服,你们之间都不会有冲突,因为一切选择都是T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的,没有你的任何干预在里面。
如何优雅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内心深处来讲,人都是有纠正对方的毛病。
就拿我来说。当别人说了一些我熟悉的人和事情,而他们所说的和我所知道的有偏差的时候,我往往按耐不住想纠正的心情,主动去纠正对方。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点,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故意说出对一些事情的道听途说,引起对方的纠正心里,从而获得真正准确地信息。
"对了,我听说XXXX是这样的,我就觉得肯定是这样的,你说对吧?"
如何优雅地砍价?
虽说是砍价,该情境也可运用于其他跟谈判相关的背景中。
书中提到了我们可以运用“掀桌法”来和对方进行砍价谈判:
- 在一开始的时候表达自己要上桌的意愿:只有一开始充分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东西非常感兴趣,给对方一种很有希望就可以卖出去的希望,对方会渐渐把这单生意当成板上钉钉的鸭子了
- 树立共同的敌人:这时候需要树立一个外界的障碍,让对方觉得我和TA是一条船上的,如果没有做成生意,也是这个外界的障碍搞的鬼。
- 条件成熟,果断掀桌:最后当对方说出价格后,自己就可以用稍微夸张的表情表示对这个价格的遗憾,因为外界的障碍,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价格。人都是有厌恶损失的心理。在对方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到手的鸭子就要飞走的时候,非理性因素很容易取代对方的理性思维从而答应我们的砍价要求。
-END-
《好好说话》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场景中,像解决方程式难题一样用易上手的套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个说话的难题。
也许你会说,套路终归是套路,套路别人终归是不对。
就是因为我们太多人对“套路”这个词存在着固有的偏见,不惜使用,以至于总是以所谓的直率坦白为借口随心所欲的表达,伤害了他人全然不知。这不是善良,而是真正的愚昧。
当我们真正掌握了套路,在合适的场景中使用合适的套路,说出让对方舒服暖心的话,并给对方一种自己没有耍任何套路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违背,这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