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与黑》完全是因为在《平凡的世界》里看到孙少平从田晓霞那儿借来这本书看的爱不释手,所以自己读完《平凡的世界》就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来看。现在距看完这本书应该有两三周了吧。不想学习,所以一个人坐这儿写写我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最多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爱情观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以前自己一直觉得不管是爱一个人还是喜欢一个人都应该一心一意,自始至终。目睹了于连短暂的一生里的爱情故事,我觉得我对爱情所持有的至死方休这一观点开始逐渐瓦解。从而更相信爱情就是一种感觉,谁也无法控制,当事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旁观者更无法控制,所以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时是真心相爱就好,不管结果怎样,如此便也无憾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都不知道女主是德雷纳夫人还是玛蒂尔德,读到后边的时候我以为女主就是玛蒂尔德了。
可结局处,仿佛开玩笑似的,剧情又有了一个大反转,于连在死之前一心想见的人竟然是德雷纳夫人,而对他此刻的伴侣玛蒂尔德感到厌烦。
他也说不清这是怎么回事,他也告诉自己在死之前要安慰安慰她那可怜的女友,和她说话时语气要好一点,可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地对她感到厌烦。而于连自己也痛苦的思考,他是因为德雷纳夫人的一份信,毁了自己与玛蒂尔德后半生的幸福,所以才怒不可遏的找徳雷纳夫人报仇,但一声枪响过后,他害怕了也后悔了。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内心万分不安,这不是因为他因此事被判处死刑,而是他为对造成德雷纳夫人的伤害而痛苦不已。
在他知道德雷纳夫人没有因为他那一枪丧命这一消息时,他长舒了一口气,暗自思考,如果自己在死之前还能见到她,第一句话一定要向她倾吐自己的悔恨之情。“但经过这件事之后,又怎能使她相信,自己爱的只是她呢?因为归根结底,我想杀她的动机不是出自野心,便是出自对马蒂尔德的爱啊。”看来于连也是在临死之前才真正看懂自己的感情。
但对于这一看法,我并不苟同,虽然于连自己也说他真正爱的只有德雷纳夫人,但他之前和玛蒂尔德的过往又算什么。他在玛蒂尔德向他宣布自己已经不爱他时,他为何会那么痛苦,苦苦守在她的窗下,那种痛苦甚至超过了他曾与德雷纳夫人分离时所承受的痛苦。所以,这不算爱,那又称之为什么。
我是不愿意相信于连只爱德雷纳夫人一人的,毕竟在他被判死刑之际他还为玛蒂尔德担心,替她考虑以后的人生,劝她在自己死后嫁给那位忠厚可靠的将军,这种种情节都不能抹灭于连曾经对玛蒂尔德的爱。只是在死之前,于连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又回到了自己与德雷纳夫人相爱的那段美好岁月。
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在一起的岁月纯洁、干净、美好,所以他在死之前更留恋那段岁月,而不愿再想起自己前几天还深爱着玛蒂尔德,为了她,他还向德雷纳夫人开枪了。
总之,这一切说不清道不明,也不怨任何人。就算对玛蒂尔德来说她也应该知足了、无憾了,毕竟她只想把自己嫁给一位给她不平凡的经历与生活的男人,她不想和其他女性一样过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一生,而于连满足了他这一愿望,准确来说于连的死更深化了她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当然这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的个人观点。
记得之前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时,很不解为什么梁思成会在林徽因死后不久又娶了别的女人,难道林徽因在他生命中的位置是可以被别人所替代的吗?
读完这本书,突然对这一问题释怀了。爱过就好,感情这种东西谁也无法掌控它的方向,两个人在一起时给彼此最真最深的爱就好,这样便足够了。
只能说于连是幸福的,他在短暂的一生里经历了各种痛苦与美好,这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同时在死之际还有两个深爱他的女人,而且都爱他爱得那么深,那么苦。
结局处看到德雷纳夫人在于连死后第三天也安详的死去,这是令我非常震撼的,一位屈于现实的优秀的传统的女性,她的生活因为于连才略有一点生气,尽管为了他,她一直以来那么痛苦,但这痛苦她是乐意接受的,甚至乐在其中。
于连死了,她的精神寄托不存在了,她的爱无处归放,于是她去寻找于连了,让她的灵魂得以些许慰藉,虽然她在于连临死之前发誓绝不自寻短见,但这一次,她食言了。在最后一刻,德雷纳夫人终于挣脱了所有束缚,解放了自己。这是我读这本书第一次被德雷纳夫人的举动感动到,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红与黑》这部作品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让人身临其境的去思考一些问题。这部作品让我的爱情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关于人的感情这一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想法。从于连短暂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时时不忘去思考一些问题的本质,不忘自己的初心,也不曾在腐朽的生活环境中迷失了自己。
学会思考,用力前行。我们并非冷眼观世界,我们只是不想参与这混乱的争辩,让自己沦为现实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