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几年前开始阅读晋商相关资料后,就更加激发了一探晋商发展之究竟的欲望。几年前曾写了一篇《晋商票号成败之管窥》的学习文章,当时过分关注了票号发展之败因。却忽略了,票号崛起之内因。也就是今天想要讨论的议题,明清金融机构之发展格局和利弊。
现在人们都知道,目前的金融类机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监管机构,比如银监会、中央银行、外汇管理部门等等;另一种就是当铺、钱庄、银号、印局、账局、票号(现在的银行、保险业、借贷公司等等)。当然从历史中看下来,前一类的监管机构要远远晚于后一类。而后一类中,典当行出现最早。明代又出现了钱庄,到了明末清初,由先后创造了印局、账局、票号等机构。但是因为当时金融机构发展,实在是因为民间经济发展之需,应运而生出了各种金融机构。国家的金融改革也无法及时的诞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同乡会等等的民间自发的行业秩序监管机构,这是后话。
在发展之初,典当业是首先出现的激发民间经济活力的金融机构。因为历史悠久,还称之为典铺、解铺、解库、质库、长生库、抵当所等不同的称呼。按照资本数量和经营规模,典当业大体可以分为典、当、质、押四种。典库的规模最大,资本最大,期限最长,利息最轻;当铺次之;质店又次之;押店最小,资本最少,期限最短,利息最高。但其主要特点就是是小额抵押消费信用机构。典当业据资料显示,产生不晚于南北朝,但发展不快。明清时期随着商人资本的发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明末清初,晋商的典当业已占了全国的一半。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有当铺7695家,其中山西省有1281家,占16.6%;1724年(清雍正二年)全国有当铺9904家,其中山西省有2602家,占26.2%;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全国有当铺18075家,山西省有5175家,占28.6%。清末著名的银行家李宏龄说:“凡是中国的典当业,大半是山西人经理。”19世纪50年代,在北京有当铺159家,其中山西人开办的当铺有109家,占68.55%。咸丰中期,介休冀家一家所开当铺,仅有铺名可考者就有增盛当、广盛当、悦盛当、钟盛当、益盛当、恒盛当、文盛当、永盛当、星盛当、仁盛当、世盛当、鼎顺当、永顺当等13家,大部分设在湖北樊城、襄阳、河北大名以及北京等地,相传有几十家之多。
钱庄和银号作为以钱易钱的生意,产生于明代。比如在明清时,社会上通行的四种钱币是铜钱、银块、银票和钱钞。小额交易用铜钱,大额交易用银块、银票和钱钞。在市场流通中,继续要解决各个币种之间的兑换,以方便交易。在这类型的金融机构没有出现之前,大都是由一些大商家和街边的小摊承担这个机构的职责,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日久则生变,后来就发展成了可以替客户保存暂时不用的钱币,或者临时借贷,慢慢就产生了钱庄和银号。后来就逐步解决了区域内部生意往来交易之不便,并且“可携之二三百里之外”,这样就大大的方便了商业流通上最大的问题。只是也有不少“今晚换银,明日闭门逃走,所开钱帖(类似于今天的支票)尽成废纸”。据史料记载,在明嘉靖年间,民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违者入狱。导致一些当时私下汇兑的店铺结盟,关门闭市,导致物价上涨。后来朝廷再次下令设立钱铺,这大概是法定之开始。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从武夷山贩茶到恰克图,回来在平遥广盛苑票号与大掌柜曾有一段对话。乔致庸问,既然如此方便,何不称之为“钱庄”,为什么用票号之名?大掌柜答曰,钱庄太过招摇。其实,这实在有误导之嫌。首先不说票号和钱庄的差别,单就是“银号”和“钱庄”,虽是同一性质,但南北方称呼也不同。在钱庄经营中,晋商、徽商、浙商、苏商最多,但其余三位大都蛰伏在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外资银行进入后,上海当地钱庄,一面向晋商票号融资,一面又向外资银行融资。如此就迅速的在当地形成了钱庄、票号、外资银行三足鼎立之金融格局,随之发展成了影响到民国政府的江浙财团。
印局和账局,都是小额信用贷款的机构,但二者略有不同。前者主要的客户是城市贫民和商人,后者主要是官吏和商人。但在发展中,账局越来越倾向于钱庄的形态,大概是其客户结构的不同,造就了不良贷款的减少和盈利的上升,资本逐渐雄厚。山西名人,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祁寯藻曾上书“窃闻京城内外,现有山西等省民开设铺面,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铺户及军民人等,俱向其借钱用文。”。李遂在他的《晋游日记》中写道:“遇选人借债者,必先讲扣头,如九扣,名曰一千,实九百也,以缺乏之远近,定扣头之多少,自八九至四五不等,甚至有倒二八扣者,扣之外,复加月利三分。以母权子,三月后子又生子也。滚利垒算,以数百金,未几累积至盈万。”当然,印局的扣头和利息更高,主要源自于其客户的信用等级较差。据现有史料记载,账局注册共计92家。但从现有史料中只可看到52家,按股东籍贯划分,山西占34家,直隶4家,顺天府8家,山东2家,浙江2家,奉天2家。总经理按籍贯分,山西占49家,直隶2家,山东1家。其中92家分号在京设置。注册资本万两以上有79家。
票号,一般认为最早的票号是日升昌,产生于清道光初年。它集上述机构功能之全,并开发了长途汇兑业务。通过比对上述几个类别的金融机构,就可发现其各有长短。比如票庄的存款以官款为大宗,放款只借给钱庄、官吏以及殷实商家。钱庄存放款,则以一般商人为对象。钱庄做贴现、兑换、买卖金银,交换票据等,票庄均不是主营。票庄之闲款存于钱庄,利率极低。钱庄仰仗票庄之存款放贷,两者互补!史料也记载“当金融无甚涨落,而基本金需用不急之际,每移借于地方银行”票号集众家之长,避众家之短:一、在客户的选择上,晋商票号侧重于信用等级良好的客户。如:官吏、商家等;二、在规则的设置上,将晋商商号大盛魁首创的“标期制”引入。何为标期制?就是一年一结,一年四标期,春标开夏标。以此类推,决定此标至下标归款期内满加利率。如不能在规定标期内处理好往来商户的债务关系,叫做“顶标”。各商户就在自己的黑名单中记录,并周知各相与(就是合作伙伴)商户,终身难改。三、每一个大型票号的股东,大多同时兼任着,其他票号或商号的股东。可以互通有无,确保其安全性。四、因晋商实行股东与掌柜分离制度,又各省之会馆林立。更增加了商号的信息保证和经营之安全性。但正是票号基于安全性的考虑,选择大客户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有资料显示,晋商票号的大部分盈利,是来自于汇兑官饷。
我曾统计1862—1893共三十二年,有史料可查的晋商共计汇兑税银约84107520两。其中,晋商票号垫付资金大省分别为:广东省为6149261两;粤海关为6165896两;福建省为2767645两;闽海关为775600两。共计垫付资金17186885两,占总计税额比为20.43%。据史料载,在太平天国运动年间,有汇率是4%!
如此巨大的利益,朝廷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在1905年朝廷设置了户部银行,旨在监管金融市场,推行纸币,以济财政。户部银行就取代了晋商票号汇兑官饷的生意,加之因战争与外资银行的积压,晋商票号逐渐没落,各地钱庄、银号也随之垮塌。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清金融之衰退,却不是因为新业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