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工作图鉴」读后感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也非常适合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工作中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危机感,那就是自己有多大把握保得住当前的饭碗。在经济繁荣时, 这种疑虑如水中的暗礁,还可以被高涨的海平面淹没,而当经济下行时,潮水落去,露出一座座险滩,才是真正的考验。 “我的工作会不会被别人轻易取代?”这是每个职场打拼的人都应该经常思考和自省的问题。我的工作有什么复杂度以确保自己能干而别人不能干?我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来让别人追不上自己?什么工作是我能完成而别人不能的,我该如何巩固自己的护城墙?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些与同侪的竞争已经过时了,未来我们的竞争对手是AI,还要加上如下两个问题: “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 “在与AI的竞争中,我该怎样找到自身价值?” 本书是两位日本作者合著的随笔集,一位是世界科技奖得主落合阳一,一位是著名企业家堀奖贵文,前者是大学教授,更偏向于科技层面的预测,后者是创办了多个企业的成功人士,更侧重于工作领域的展望。 书的内容很散,确实是随笔形式的,阅读体验很放松,个把小时就能读完。说是“十年后”工作图鉴,但本书探讨的未来景象并没有严格遵循“十年”这个时间限制,有些即将或者在某些地区已经发生,有些可能需要数个十年才能实现。书中的主要假设就是AI这个新的劳动形式未来全面渗透人类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发掘自身独有的价值,来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淘汰。 书中先给出了一个大水漫灌式的建议:提高社会福利,向失业的人发放充足的救济金,让大部分即使待在家里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书中对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有一些独特的看法,认为在公司上班领死工资是对个人价值的埋没和浪费,在公司上班的人如同“被汤婆婆夺走名字”,卖身给了公司,人的一切劳动价值都被公司占有。作者认为个体劳动形式比公司更为先进。这些论点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之处,但我认为作者忽略了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集体协作和专业分工。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日的水平,就是因为从原始的个体刀耕火种转为集体劳动,并慢慢分化出专业的劳动分工,才使生产力有了量和质的飞跃。公司制确实会掩盖个人价值,但也会使个人的某方面价值的到最大化利用,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的。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崇尚个人主义,在后文中又认为上学是不必要的,儿童完全可以在家学习。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辩证讨论的话题,一方面在家学习确实可以针对每个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但另一方面,学校并不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交往和协作的重要场合,这些作用是在家读书无法完成的。 作者用了两章举了可以被AI取代和不能被AI取代的正反两方面的职业的例子。将被AI取代的职业有管理职位、秘书、律师、会计、程序员、行政、医生、翻译等等,有些职业和我的预测一样,有些我觉得作者还是只是从技术上的考虑,忽略了社会组织方面。比如管理职位,从技术上来看,这个职位确实可以被AI替代,但从社会学来看,管理职位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做决策,还包含了决策后的责任承担。而AI是无法承担决策后果的,人们无法因为失败的决策而去向AI追责,AI在决策时也无法充分考量人际关系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在列举不能被AI取代的职业,作者的脑洞就大的离谱了,列举了个体餐馆、手艺人、玩无人机的专家、演艺事业、全民创作……excuse me?全民创作就是现在泛滥的抖音快手的那种up主,所以这些人已经提前上岸了?(黑人问号.jpg) 在传授对AI侵袭的应对经验时,作者的主要思路就是告诉读者尽量把自己的爱好变成收入来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掘其中的价值。这不失为一个好思路,但我觉得这种策略主要应用于第三产业,如果全民vlogger,一二产业的空心化会让社会付出巨大代价。AI的推广还是应该建立在全社会生产力已经足够高的基础上,那时劳动的单位产出效率也已经足够高,不需要大部分人工作就可以养活所有人,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价值,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总之,这是一本有着很多前瞻性发散思维的书,可以启发自己对未来人类社会和工作形态的思考。这本书可以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看书中预言的准确性,也许以后会对书中的某些观点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最后贡献一个私货,是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未来最不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那就是:脱骨凤爪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