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PC时代的超人;
因特尔公司辉煌的缔造者,一度为因特尔创造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市值巅峰(是的,就是那家“灯,等灯等灯”);
1998年,力压英国王妃戴安娜、克隆羊多利之父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同时,他还是多种管理理念的提出和践行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和商业领袖;
他是乔布斯永远的偶像,偶像到什么程度了呢?乔布斯在遇到人生最重大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致电询问他的意见,譬如97年回归苹果,再譬如,后来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
请容许我严肃介绍这位管理狂人,他就是——安迪格鲁夫。
本期,要推荐的是这本《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是的,是格鲁夫自己的写的。(当然,可能你还听过另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也是格鲁夫写的)
首先,我要表示,这本书的书名,烂爆了。
本书的英文原名叫《High Output Management》,直译过来就是《高效能管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中文,就改得降低了好几个档次。
但请相信我,土得飞起的中文书名,并不妨碍这是本伟大的著作,如果说彼得德鲁克是管理理论大师,那么格鲁夫俨然就是个实战派,他的全部思想,都立足于几十年成功的商业实践。
我们都知道,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往上是最高的战略层,往下是一线员工,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公司的核心力量。这本《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就是格鲁夫用他因特尔20年的经验累积,送给中层管理者的初级通关教材。
相信我,里边都是实战经验,干货满满,并且,读来毫不费劲。格鲁夫14岁时就当过记者,还是一个有着超级学历的高材生(啥学历呢,本科纽约城市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年的管理经验,再加上他大师级的阐述能力,复杂的商业管理理论,总能在他手里化繁为简。
不管你是刚开始被提拔从事管理工作,还是经验满满但却始终有很多困惑,你都特别需要阅读此书。
德鲁克对本书的推荐是:这是一本重要的书,上面说了非常重要的事。
瞧瞧,多么卖关子(欠揍)的推荐语。
那么,这本重要的书里究竟讲了什么重要的事呢。
书中围绕如何提高管理人的管理产出,详实讲了绩效评估、效率(杠杆率)、授权、会议、决策、组织架构、激励、沟通、面试以及如何挽留优秀员工,篇幅所限(老方太懒),这里只选择两三点展开。
在讲之前,请容许我先再讲讲另外两个有趣且有料的话题。
1. KPI和OKR之争
大家对kpi(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都不陌生吧。是的,只要在公司上过班基本都接触过,它是企业考核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kpi是最被广泛应用的一个工具,在无数的公司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为什么对很多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来说,kpi那么的褒贬不一呢,甚至不少人对这个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kpi 明确了每一个员工的绩效是由指标决定的,指标的意思就是明确:你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那么这个过程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1. 指标设置不当;
2. 指标难以设定,并且指标和绩效挂钩之后,就会出现实现指标的手段和原来的愿景不符的现象,最终使目标产生偏离。
因为指标设定不当,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员工,抱怨公司天天让他们做很多毫无意义的事情。才会出现很多员工,抱怨明明为公司做正确的事情,对自己绩效帮助不大,反而某些人使用无耻的手段(事实上对公司本身不好),却实现了升职加薪的效果。
指标难以设定,比如说要做一个新的东西,因为还没做成,所以大家具体都还不明确到底这个东西是什么,很可能要随着实践执行,正确的衡量指标才会慢慢浮出水面,这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非常常见。
这种情况不仅互联网公司存在,传统的行业,比如说民宿业,都随处可见。比如说我们定了一个目标:提升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为了量化服务水平,我们定了两三个指标,譬如说客诉率和好评率。
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很多控制不了的情况,有些执行层可能就一直盯着这两个指标,觉得只要能达到指标要求就好了,甚至不惜动用各种手段达成目标,比如刻意让不满意的客人不投诉,比如人工刷好评率。实际的服务水平,却不见得有多大程度提高。
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公司,特别是创新型的互联网公司,选取了另一条路:OKR。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google,twitter,facebook,还有国内的豌豆荚、知乎、领英中国等。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它和kpi一样强调Key Results关键成果, 不同的是,Objectives目标是起主导作用,因此,关键成果更多是服务于目标的 ,OKR更强调目标和关键成果的关联。
确定了这个思想之后,OKR更多的成为了一个管理工具,甚至它不负责绩效考核了,比如facebook干脆把绩效考核分给 peer review去做。这样的情况下,目标明确后,关键成果甚至需要随着进展随时调整,以符合目标实现的需要。
那么你猜,okr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是谁呢?
是的,正是我们的安迪格鲁夫,当时,他还是因特尔的COO。
对OKR有兴趣的,点击http://www.jianshu.com/p/ce1141084427
2. 把自己和公司主席一起解雇是什么感觉
安迪就任因特尔总裁的前期,由于受到日本电子业的强力冲击,公司的储存器业务逐渐衰败。大量的内存芯片积压在仓库无法售出。那时候,因特尔离市场领先者还很远。1985年的某一天,格鲁夫感觉该做出点改变了。
他的做法很好玩:把自己“解雇”了,顺带着,把主席兼CEO一起“解雇”了。
为了充分表达自己从头开始的决心,他邀请公司主席摩尔一起走出因特尔的大楼,就好像他们已经被解雇了。
他问了摩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葛洛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接着,他们重新回来时,似乎不再是以安迪格鲁夫和戈登摩尔的身份,而是以取代过去自己的新任高层的身份。
从此以后,因特尔从储存器转向微处理器,开启了一代硅谷霸主的王者荣耀。
上边的这个故事,是最近从《吃大鱼》这本书里看到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和工作,以一个“天真”的思维重新看待这一切,甚至会发现,很多看似正常的事情,都是有问题的。
以上两个故事作为“餐前甜点”送给你。
正餐里,老方只截取其中两个点。
一. 经理人产出
格鲁夫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经理人的产出=他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他间接影响所及部门的产出
他还更进一步得出一个公式:
经理人的产出=组织产出的总和=杠杆率A*管理活动A+杠杆率B*管理活动B....
在这个等式中,经理人所从事的每一项管理活动(管理活动AB...)对整个组织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对整个产出的影响有多大,则在于这项活动的杠杆率大小。一个经理人的产出便是这些乘积的加总。显而易见,为了有较高的产出,经理人应该把精力放在杠杆率较高的活动上。
经理人的生产力即其每个单位时间的产出,可通过以下3种方法来增加:
1. 加快每一项活动进行的速度;
2. 提高每一项活动的杠杆率;
3. 调整管理活动的组合,摒除低杠杆率的活动,代之以高杠杆率的活动。
我第一次听到把“杠杆率”这个词用到管理上,仔细想想,其实身边还蛮多这样的例子的。
譬如说,A管理人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把抓,自己做得超级多,下属相比则逊色很多。结果自己累死累活不讨好,业绩也不好。
B管理人,大胆分配工作,主抓培训,充分授权,小事不管,大事难事提供指导。结果整个团队战斗力爆表,自己也游刃有余。
是因为两者下属水平差距导致的吗,不见得,只是B管理人把时间花在能提高杠杆率的关键部分。
所以,一个中层管理者,与其经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多?
不如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对?是不是做得太多了?
二. 激励的应用
激励要能产生效能,必须要发自当事人的内心。而经理人所能做的只是创造出适当的环境,让受到激励的人能好好表现。
激励是用来提高绩效的,而不是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或者态度。
我们真正在乎的是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他的绩效是否能随之提高。“态度”并不是我们要的产出或结果。我们追求的是下属拿出更卓越的表现。
这个观点其实蛮有意思的,格鲁夫其实是在跟我们说,我们要结果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而这个结果,必须是实际的效益产出,而不是态度产出。
我们会经常遇见一个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员工,结果,员工每天态度很端正,毫无怨言,大家情绪都很高涨涨涨,打了鸡血似的。然而实际上的绩效并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说,白兴奋了。
一旦某个人受激励的来源是自我实现,他工作的动力不再受局限。这是自我实现有别于其他激励模式最重要的特点。
一旦一个人的动力来源是在自我实现层次,他便需要某些标准来衡量进展如何。最重要的一种衡量尺度是对他工作绩效的回馈。而对一个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人来说,事实上回馈来自于他自己。
因此,激励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激励,这时候员工的动力来源于自我实现。这时候,又回到了上边说的老话题,该充分放权了。
格鲁夫是这么形容这个过程的:
当工作成熟度低时,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提供明确且详细的指示,在这种情形下,上司要告诉下属该做什么事、何时完成、如何着手。
随着下属的工作成熟度渐增,最有效的领导方式也由组织化转为沟通、情绪上的支持与鼓励;相较于下属手上的工作,经理人应花更多地心思在这个下属身上。
在更成熟的阶段经理人对下属的干涉也应该进一步降低,主要管理目标应聚焦在确定下属的努力方式是否合乎部门的需求上。
一旦员工了解了组织的运营价值观,又具有较高的工作成熟度时,主管便可以开始分权,进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杠杆率。
当员工的工作成熟度达到顶点的时候,经理人基本上就完成了培训,这时他工作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在的自我实现动力——这便是一个经理人尽全力想追求的境界。
以上,只是简单截取两点,算是蛮理论的东西,其实,这本书中讲的东西要多得多,并且是真的在教你怎么做。希望大家,都能抽空去看看。
国内公民基本对格鲁夫不太熟悉,实在是因为,在因特尔和格鲁夫的巅峰时期,中国的互联网还只是一个婴儿。但作为上一代硅谷的领军人物之一,硅谷精神的缔造者,格鲁夫在科技界无人不知,影响深远。
格鲁夫先生于2016年3月21日逝世。
最后,引用硅谷知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Twitter上的话:安息吧,格鲁夫。硅谷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企业缔造者(很可能未来仍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