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诚然,因为电影名,我更多的是从感性视角去理解这部影片。我们见过太多家国情怀下的抗日画面,爆发着激烈与冲突,彰显着国人的正义与勇敢。而这部影片碎片化的小人物生活的描述,带我们走进香港抗日的动荡日子,理解剧中人的同时,也在理解自己。
胜利再见,是茅盾跟方兰告别时说的话,也是方兰送别刘黑仔去惠山时的约定。兵荒马乱、日寇横行年代,对和平与团圆的期盼是每个人深埋心底又呼之欲出的信念!
一、我怕有人跟踪我,就不过去抱你了
不安的年月,只是多了分别的人。
李锦荣潜入日军基地前,向青梅竹马的方兰求婚,她拒绝了:“你明知要离开,我又为什么要嫁给你?”,此后二人再无联络。
表姐问方兰和锦荣怎么样了?她干脆的答到:“分手了,人都不知道去哪了?”方兰问表姐干嘛这么急着把自己嫁出去呢?表姐说:“这个年月有个家就不错了。”
机缘巧合、使命使然,方兰加入了反日游击队,在码头等秘密情报的那日,一个熟悉的身影浮现,是他。
再次见面,李锦荣和方兰久别后深深的拥抱。
分别之际 ,他说:“我怕有人跟踪我,就不过去抱你了。”
殊不知,这是两人此生最后一面。在抗日的使命下,一个拥抱都弥足珍贵。
那时的人,想抱而不敢抱;现在的人,能抱却不用心抱!
身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爱情不用被时代所牵绊,然而这个时代的爱情却太多速食主义,少了一分珍惜守候、多了一分急躁绝情。
爱情中的你,快少一点速成心吧,不管结局如何,能拥抱时请用尽全力,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把每次相拥当作是最后一次,会不会更用心一点呢?
二、我们可以这样告别,已经很好了
刘黑仔一边说:“我见过你,你不记得了吧”,一边将刀子捅进汉奸的五脏。
他是个智勇双全的人物,短枪队的神枪手,有胆魄、有眼力,要是在现代,刘黑仔一定是个人见人爱的大哥哥。
那日,他和方兰在屋顶,同吃一块茶粿,笑说用一块半的茶粿雇她加入反日游击队。
他想帮她救母亲,即使没有把握,也想全力一试。
这是革命的友谊,还是家国动荡下不敢流露出的爱情?
她说:万一出事了,短枪队就没有了。
回家的黑夜路,她抱头痛哭,他陪她哭。
他被调去惠州,送别夜。
他说:我们可以这样告别,已经很好了。你知道我以前都是怎么跟战友们道别的吗?piu piu保重,piu piu小心。
他还是那个幽默风趣的刘黑仔,只是因为见过太多生离死别而更珍惜面对面的告别。
时局动乱,和平未知,谈什么儿女情长?
他说:加入短枪队,我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他不敢说爱,告别,活着告别,是那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深深相拥,深深祝福。
她说:胜利再见!
所谓告别,是再见,可再见又没有约定时间。那段年月的告别,真诚的只剩一个拥抱。
你还记得,和爱的人是怎样告别的吗?你知道那句“再见”背后是再也不见吗?
世上无不散的宴席,太多的承诺反而让日后的分别显得有点尴尬。
我们,若愿永远,便努力到永远;若不能永远,倒不如像刘黑仔和方兰一样,来一场好好的告别,留点回忆作珍贵。
关于方兰、锦荣和刘黑仔,我们不去考虑方兰会跟谁在一起,在那个追求和平的动荡年代,“家”、“爱情”都显得很渺小,不是吗?
相遇、重逢与告别,是时代的主旋律,总会告别,做个好点的仪式避免心疼。
三、这里有很多事情,你永远不会明白
锦荣被日本大左逼迫七步成诗。
明月几时有,月如钩,何人相约黄昏后。明月几时有,月当头,何解一段离愁。明月几时有,上高楼,何时才是团圆时候。
动荡岁月,家国恩仇,儿女情长抛脑后。
锦荣想有个家,娶心爱的女子为妻,然而时势混乱,有志男儿自当挺身而出。
他向往团圆、向往自由、向往爱情,但是直到死前被大左用刀划破双腿,也没有跪下屈服于日本人所谓的自由。
日本大左再怎样学习中国文化,吟唱“明月几时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不会明白何为团圆时候。
是啊,锦荣对大左说“这里的很多事情,你永远不会明白。”
这些事情,我们称之为“信仰”,信仰国家、信仰自由、信仰团聚,当信仰被外人用残忍的手段侵蚀时,我们又怎会相信这是信仰的交流、文化的沟通?
所以,最后大左举起酒杯想与锦荣共怀友情时,锦荣嗤之以鼻,哪来的朋友,朋友会剥夺朋友的信仰、强占朋友的土地?
幸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文化的交流不必被烙上“汉奸”的字眼,影片结尾出现音乐指导久石让的字眼,也是更多了一份大度与融合。
当然,这份中日文化的交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时的不屈,与现在的融合,让我有了我的信仰,让我更爱我的国家!
四、对不起,我连累了你
方兰的母亲,一个十足的市井妇人。
茅盾夫妇将离开出租屋时,她想用几块糕点挽留他们多住些时日,她好多些银两买吃食。
但当得知他们去意已决时,笑着说:我想这些你们也不吃的吧。
方兰刚加入地下游击队时,方母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死活拦着。
她说:你这么瘦啊,怎么打日本人。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呀。
一句玩笑话,不知方兰是否记在心上,方母不愿麻烦他人的个性却尽现,让这个市井妇人更添了一份勇敢。
渐渐地,方母见女儿等人为了和平全策权力,她也想贡献出一己之力。
她亲自上路送秘密情报,无奈被日军识破,押至牢笼。
深陷囹圄,严刑拷打下的她,与之前的形象如脱胎换骨般,她像个英勇的战士,捍卫祖国的主权。
皮肉之灾下的方母,甚至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日本人却让她挖自己的坟墓。
同样将死的张咏贤拿起罐子帮着铲土,方母说:对不起,我连累了你。
子弹穿过了她们的额头。
生命,如此脆弱,却又无比坚强。那个时代下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信仰与正义,他们对和平的向往超越一切,是蜕变更是重生!
说不好,是时代给了他们化茧成蝶的意义,还是,他们给了这个时代前进的动力!
茅盾先生在《黄昏》中的描述,方兰第一遍读是明快,第二遍读是沉重。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夕阳、海的金眼睛、悲壮的茄声、夜的黑幕、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你们还好吗?
夜的海上,明月初上,哪怕大风雨,又怎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