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提到了我们要注意爱和溺爱的边界,及时引导教育孩子的不良行为,后来有这样一条留言:
有时候其实我们是知道爱与溺爱的边界在哪里,比如这位妈妈,她很清楚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但是可能我们缺乏有用的沟通手段。
曾经对这个很有感触, 六六虽然一向乖巧,可是也有过屡教不改的时候。三岁多很喜欢看《海底小纵队》,如果不管她,她能连着看2个小时不带停的。可是这样对她眼睛不好,于是我们规定看一定时间就关掉。可是她答应的好好的,到了关掉的时候就会大哭大闹,厉害的时候会闹上半个小时,一度我们都很头疼。
心疼她哭的难受,六爸会求饶再给她看几集,于是她就几集几集的看下去,不给看就继续哭闹。
这个其实就是溺爱,因为见不得孩子哭,不顾可能会导致的近视风险而纵容她一时的喜好。
我最初的处理方法也是错误的,耐心的和她讲道理,她不听继续哭闹的话我也会失去耐心,最后会严厉指责她,可想而知,闹的更是鸡飞狗跳。
所以,要不然是惯着,要不然就是指责,反正六六这坏毛病怎么说都不改,我们俩还因为教育理念不一致而吵架。。。。。。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容易这样,教育手段非黑即白,所以通常是于事无补,然后就是束手无策。明知道孩子这样做不对,却找不到办法解决。
02
和很多朋友沟通养育的过程中,其实会发现一个共性-道理都懂,但是事到临头就都忘了,总是简单粗暴的一句“你别干这个了,这样不好!”可是孩子并不懂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为什么不好。
这种状态我也一样有过。在做了很多无用功之后,慢慢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实,要想和孩子有效沟通,这几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第一点: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对孩子这个行为的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开篇所说到的孩子打人,以及六六无节制看动画片不给看就哭闹的行为,我们很容易将其视作是不良行为。
但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就提到:大多数时候,小孩子所作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六六无节制看动画片,不给看就哭闹。后来我等她冷静后跟她沟通,她说因为她喜欢这个动画片,我们不让她看是不让她喜欢。还批评她看动画片不对,她觉得委屈。
对于我们所在意的“无节制”这个点,三岁多的六六并不能理解,她感受到的是“我们否定她喜欢的东西”这种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些起因,而不是盲目定义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不良行为。
第二点:
我们需要明白,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解决办法中我们要耐心细致的去沟通孩子的感受。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和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比如我们制止拒绝六六看动画片后,她觉得被否定了,被伤害了。所以她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哭闹。
而我们心软见不得孩子哭后,通常会妥协。于是她得到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哭闹,就可以接着看动画片。
理解了这一点,在对待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就是“她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
第三点:
和孩子一起,探讨出改变错误目的的有效鼓励方式
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总在说,通常孩子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逃不出这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得到关注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我说了算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感,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归属,我放弃。
通常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找到识别目的和观念的线索,对每一种错误目的进行有效鼓励。
1.每个人都需要关注,但过度关注不是对孩子的鼓励。
2.承认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事情,可以邀请她一起来讨论解决方案。
3.当孩子以报复来掩盖自己受伤害的感觉时,我们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里退出来,表达对孩子受到伤害的理解。
4.当孩子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基本步骤,向孩子演示她能够照着做的小步骤。
比如不让六六看动画片她就哭闹,她的错误目的是“我需要你关注我的感受所以我哭闹” “我要哭,哭了就可以说了算”。需要注意的是一件事情里,孩子错误观念和目的可能会是一种或者多种。而改变这个,最直接的就是充分的告诉她我们尊重她的感受,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03
对六六无节制看动画片的事情,以前我们总是她想看就看,觉得时间差不多就让她关掉,她哭闹我们就批评她这样做不对,然后她可能会哭闹的更厉害。
而后来我们改变了策略,简单来总结起来是这样的:
1.在每次看之前约定好看的时间,到时间之前我们会有提示(这个时间节点可以让孩子提合理要求),比如告诉她再看一集就可以结束,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的缓冲,然后按时结束,如果哭闹我们会取消下次看动画片的权利。
2.如果她到了时间还要看,家长需要坚定的告诉孩子:这是你和我约定好的,你需要遵守诺言。然后关掉动画片,即便哭闹,家长要做的是温柔陪伴,坚持原则。
3.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不要试图讲道理,也不要妥协。因为这种时候,即便是再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她也听不进去。所以等待她发泄完情绪后再来共情,共情的细节我们讲过很多了。
4.尽量客观的去描述事情本身,比如强调“我们约好了按时结束所以现在需要关掉”;而不是批评指责,比如“你这样做不对”“哭闹不好”等带着家长主观判断的字眼。
最开始自然不会是乖乖合作,可是数次哭闹后,她发现不仅最后她看不了,反而影响第二天看动画片,闹得越凶不能看的时间越久。在这个哭闹的过程中,她自己也很不舒服。
所以,在她的试探和拉锯中,最后六六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和目的。而真的,在我们约定好的时间里,她不哭了,到时间了会平静的关掉。于是,母慈女孝,岁月静好。
孩子会屡教不改,很大一种程度上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即便是她乖乖的说我错了,但内心并不这样认为。所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真的错了,犯错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才是有用的管教逻辑。
很多时候,当我们改变一种管教方法后,不太可能立竿见影,孩子会有抵抗和不从,这并不是说这种方法没有什么用,而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是一个正常的节奏和步骤,这是新的管教方法最初会遇到的正常情形。不必沮丧,更不要轻易放弃。
我们看了很多育儿书,在养育中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然后会发现一个事实,并没有哪种方法可以照本宣科的完全适用于自己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停调整细节,这个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机变,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灵魂,只有我们真正读懂她的内心,找到她犯错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想了解更多内容,关注华起智慧学堂,回复“辅导”,获取专家老师辅导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