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
看到这四个字,很多读到的人嘴里就已经满是唾液。
虽然梅子是一种水果,但是真吃过梅子的人很少。因为梅子实在太酸了,需要各种处理,例如盐水泡,酒泡甚至烟熏之后,人们才能忍受梅子的酸,直接生吃梅子的人很少。更多是在冬天欣赏梅子的花朵,就是大名鼎鼎的梅花。
但是从小听过的那个著名的故事的人,即使没吃过梅子,嘴里还是很忠实的开始感觉到有唾液开始冒出。
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说是有一位将军,有说是曹操的,带领士兵行军。经过一片干旱的地方,士兵口干舌燥,疲累到了极点,有些老弱士兵看着已经撑不住了,有可能在这个地方全军覆没。
和向导打听,下一个水源不远了,但现在全军这个状态,肯定坚持不到那个地方。将军看的路旁有一个小山包,打马上山,面露惊喜。
对着全军高呼,前方有一座梅林,大家坚持一下,急行军到那里,吃两颗青梅解解口渴。士兵们想到梅子的酸味,口中毫无悬念地充满了唾液,嗓子里稍微湿润了些,再加上有了一个短距离的目标。于是打起精神,继续前进,走不多久,就到了水源,将军的一个小计谋,拯救了整支军队。
但听到这个故事的孩子,特别是生活在远离梅子产区的,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问一句,梅子是什么问道,讲故事的家长不得不举孩子熟悉的酸味来源,最精彩举的例子应该是醋。
如果是给外国人讲这个故事,更多的可能是说柠檬。但想到非常酸的东西,嘴里就开始充满唾液,这是全人类的自然反应。
对于认知科学家,这个过程非常神奇,看到抽象的“望梅止渴”这四个字,脑子里出现一支军队的画面,这支军队除了指挥的将军,每个人都在想着非常酸的味道,口中充满唾液,不知不觉,自己口中也感觉到唾液在从某个地方汩汩的冒出来。
从看到“望梅止渴”这四个字,到唾液从口腔中冒出来,几乎是一瞬间完成的。作为一个研究的案例十分有趣,但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尽量直接表达。
“闻到一股特别酸的味道,瞬间仿佛听到嘴里的唾液在汩汩冒出”能让所有读者都理解,比冒险用“望梅止渴”靠谱。
在日常写作中,少用读者需要想一下的表达。有一本书虽然是讲界面设计的,但书的名字很好《DO NOT MAKE ME THINK》,中文版和英文版都是这个名字,翻成中文是不要《不要让我思考》。不要让读者在开心的阅读时,还要突然停下来想想你到底要说什么!
虽然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已经尽量贴近口语,但不得不承认,阅读文字还是交流最不直接的信息交互手段。但随着键盘打字的广泛普及,以及汉字输入法的不断改进优化,在内容制作方面,文字还是效率最高的。
我们只看到了视频的活色生香,却看不到一段视频制作时,幕后的剪辑安排。把素材原封不动的播出,就知道人类的耐心有多可怜,必须把内容安排的一个悬念加一个解答,一环套一环,始终让观众维持兴奋点。甚至内容的密度和切换节奏,超过人的生理接受极限,让观众获得一种享有极大丰富资源的满足感。
一分钟的视频,需要幕后人员长达一周的剪辑,才能达到一个让观众看完这一分钟的程度。而对于文字来说,就是用鼠标给段落重新调整一下顺序而言。
而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音频,其中的认知规律是共通的,都写在这本《思考,快与慢》中,深入研究一个诺贝尔得主的思考精华,怎么反复研读都不为过。
补充说明:
从这一章开始,尝试分节讲述。因为《思考,快与慢》的内容含量非常大,一章里可能包含几个部分,而这几个部分,包含在一个更大的学术范畴之内。
例如这一章的主旨是联想的启动效应,分成节。而在这两节之前,作者再举一个相对通俗的例子,但这个例子,和后边的内容,属于并列关系。也就是,第四章这一章,是由三节或者说两个半节构成,而各个节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作为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学习者,我曾经笨拙的尝试把一章的几节串联在一起解读,无奈发现做的并不好。从这一章开始,尝试分部分讲述。
啰嗦了这么多,因为有读者是从第一章的解读就一直在追踪更新,已经渐渐习惯了我之前的表达模式,突然改变,人会感到本能的无所适从。对于这次调整给大家带来的不习惯,在这里表达歉意。
文/ 迷糊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