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14:15,王老师准时拨打了我的电话,我们就这样开启了1小时零3分钟的谈话。谈话前,其实我有点紧张,但谈话后我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我们这次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和同事间的相处。谈话最初,王老师就向我进行了说明,我们的谈话只是帮助我发现并找到属于我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我建议。我听懂了,并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力做到坦诚。
正式开始聊天,老师问了我通过这次谈话希望达到的目标:其他老师把我当成年人看待,我能找准自己在与同事相处时的位置。后来,我跟老师说了一个最近在办公室发生的事情,一老师避开我跟其他老师谈考驾照的事情,这让我很难受,有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老师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并且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把时间退回到那时候,你会怎么做?你理想中会怎么做?我的第一个回答是:我会去搭话,哪怕一句两句。老师问我的感受,我说:其实心里面还是很难受,觉得有点累。她又问:这是你真正想做的吗?我想了一阵说:好像不是。她问:那你最舒服、最想的是怎样做?我说:我可能还是不会说话,因为那个话题是我不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去搭话呢?她说:那你的做法又和你最初的做法一样了,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我说:有点激动。因为之前不说话,心里面却是很煎熬的。因为,他们都在聊这件事情,特别热闹,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说一句话,我觉得我不说话就把自己孤立在外了,只有我主动说了,才不显得被孤立,可是我又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又不怎么想说,特别煎熬。而现在我的想法是,我说了确实代表我参与进去了,可是我不说并不代表我被孤立了,而只是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而已。当我想明白这一点时,我的心里真的很开心。后来王老师跟我普及了一个“ABC 理论”,A 代表事情本身,B 代表我的感受,C 代表我的行为,她跟我说感受决定行为,虽然事情都是一样的,但因为我的感受变了,我的情绪和行为也从微观上发生了变化。
后来,我们聊到在这一段时间,我有没有没被排除在外的感觉。我举了三个例子:第一,全年级聚餐,老师们主动cue我,问我问题,让我觉得我是和他们一起的;第二,有个同校毕业的学长,我经常跟他聊一些关于母校的话题;第三,有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女老师,她会带着我吃饭,我有问题会找她咨询。老师让我归纳这三件事的特征。我的回答:别人主动找我搭话,年纪跟我相差不大,所聊的话题是我经历过的或是正在发生的。她问:针对这些问题我可以做那些期待的改变?我说:主动对办公室老师抛出一个话题,参与我感兴趣的话题,不感兴趣的话题继续不参与。她说:如果你抛出一个话题办公室没有人回应怎么办?我说:我会很难受,很伤心,可能以后不会抛出话题了,只招指定的老师咨询。她重复了我说的话,并问我听完后有什么感受。完完整整地听了一遍,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儿傻气,有点走极端,觉得“不再抛出话题”这个观点特别搞笑,于是我说:我可以再抛出第二个话题试一下,或许他们会给与回应呢?她问:如果第二个话题也没有回应呢?我笑了,说:再抛第三个、第四个,总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嘛!她说: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我说:很开心,感觉自己脸皮特别厚!她问:这是你想要的状态吗?我说:是的,我就想要脸皮厚一点,抗造一点。后来,我还给老师解释了一下我理解的“抗造”,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非常顽强地面对。
老师问我,现在达到了我谈话前设立的目标了吗?我说:还没有。她有点惊讶,说:我以为你已经找到了你的状态。我解释:我只是找到了自己在交往中该有的心态,可是我还是比较模糊自己在跟老师们相处时,到底要以学生的身份还是同事的身份?我觉得我有时候有点过于谦虚。通过画图,评分,我也逐渐明晰了自己地定位:对于不同年龄的老师,我的位置应该是不同的,有些老师要谦卑一些,达不到可以开玩笑的状态,有些老师是可以的,只是时机还未成熟。这也让我再次懂得,人在和别人相处时,不一定人人都相互熟知,只有部分与你磁场相吸的才能特别愉快、轻松和开心地相处。
以后的我,要脸皮厚一点呀,有好的话题不防拖出来跟办公室的老师们聊一聊~~加油呗!慢慢来,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