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时间已经过半,终于有时间来谢谢今年读的第六本书了。随着这几年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风潮,很多人都开始跃跃欲试,姑且不论成败,刚想刚闯的劲头觉得是我这种行动障碍症患者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也是这种机缘,让我跟随着近期比较火的增长黑客的皮毛找到了这本书,由于是打印出来阅读的,效率欠佳,但是很多理念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别是一整套创业过程中的流程闭环,对于自身禀赋并不是特别强的创业者可以说很有裨益。
精益创业其实并不非一个新词,主要脱胎于由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流程,作者把这个工业时代的产物巧妙地移植到了信息化时代,并加以改进提升,形成一套完善的逻辑体系,并且用这套理论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发展,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好的范例。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过程中,个人感觉可以明显看到管理哲学的变迁,重心也从日本转移到了美帝,目前一系列互联网时代思想理论都是来自硅谷就可以看出端倪,希望中国在今后也能逐步形成一套管理哲学,这估计是曾鸣之类谋士的职责了。
在作者的逻辑框架里面,创业的成功的起步在于经证实的认知(Validated learning) ,相当于小型容错试错模型,验证市场需求的初始手段,通过经证实的认知后,再通过增长引擎等一系列的方式使产品逐步扩展到大众,进而获得成功。
为了得到经证实的认知,作者引入了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利用这个模式去试水,一方面快速验证市场,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通过试水,可以基本上明确方向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修正增长引擎,确保真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三个验证的维度, 单一客户获利率、获得新顾客的成本,以及现有用户的重复购买率。如果测算下来,这买卖划算,就可以大胆的走下去,往其中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
当然,公司增长并非线性的,发展一定阶段往往会遇到瓶颈期,作者由此引入了转型的思考。用作者的话,转型在任何成长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此作者分析了转型的原因和判断标准,并提出了转型的几种模式:
·放大转型:之前被视为产品中单独的一个功能特性,成为产品的全部。
·缩小转型:把原来的整个产品转化为一个更大型产品中的一项单独的功能特性。
·客户细分市场转型:产品的前提假设得到部分证实,解决了相关问题,但针对的是与原本预期不同的顾客。
·客户需求转型:目标客户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只不过不是我们事先预计的。
·平台转型:从应用产品转为平台成品,或反方向的转化。
·商业架构转型:高利润低产量和低利润高产量之间的转化。
·价值获取转型:公司获取价值方式的转变,会对业务的其它部分、产品和市场营销战略造成深远的影响。
·增长引擎转型:带动新创企业成长的增长引擎主要有三种:病毒式、黏着式和付费式。
· 渠道转型: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相同的基本解决方案,而且效率更高。
·技术转型:是一种用来吸引并保留现有顾客群的可持续创新,一种递增式的改进。
说白了就是战略是对的,但是战术要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如果大家看过京东、当当的发展路径就可以明显看着转型的重要性,在京东历史上,东哥有两次最重大的决策:2007年决定从3C转为全品类,以及2008年自建物流,这两步走好了直接把当当甩在身后,大浪淘沙在互联网圈子就是如此赤裸裸。如今看到当当要委身海航,想想不慎唏嘘。
总的来说,作者把创业分解成了不同的环节和阶段,提供了一整套可以适用的方法论,虽然总体逻辑可以就像PDCA循环,但是作者细致厘清了每个阶段的重点和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办法,这一点对于一提到创业既兴奋又迷茫的人来说是非常有裨益的,毕竟天才的路径只能仰望,而平民的逆袭才更值得研习,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和收获。
因此,没有必要觉得“五个为什么”的琐碎,也不用看到黏着式增长引擎、病毒式增长引擎、付费式增长引擎觉得没啥新意,当所有的细枝末节充实到整体的逻辑框架下后,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毕竟创业不是靠吹嘘和天才就可以搞定的, 还是需科学的战术一步步去达到伟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