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石
看完电影后总觉得哪里不对。
把片中的男女角色按性别分类,细细体察,终于浮现出被少女心糖衣包裹下的史前性别观。
先看男女主角的人设。男主角徐太宇,校霸,爱打架,成绩差,暗恋校花。女主角林真心,路人,成绩普通,样貌普通,暗恋校草。
两人的逆袭之路截然不同。男主通过k书努力学习轻轻松松考到年级前十,从而成功吸引校花的注意。女主通过换发型和摘眼镜,成功吸引校草的注意。这其中的性别固化,大概可以用下面几句“老生常谈”概括:
“男生就是聪明,只是没用在学习上。只要稍微用点心,成绩很快就会提高。”
“女生嘛,死读书,脑筋转不快。成绩好是因为刻苦用功,刻苦了还不好,那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你是男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挣大钱,住大房子,娶漂亮老婆。”
“你是女孩子,你要好好学习打扮自己。将来找一个好老公,住大房子,过好日子。”
一言以蔽之,男,才或财,女,貌和貌。
再看男女主角的朋友。
男主有两个旧友和一群小弟,女主有两个一起花痴的闺蜜。这个设定固化的印象是:男生是更加外向的社会性的,需要兄弟的成长陪伴,还需要小跟班的老大崇拜。女生是内向的家庭性的,两个密友一起花痴校草就够了。
男主的兄弟都很美好。一个失足落水,年轻的样子永远活在男主的愧疚中。一个品学兼优,是被校长硬点要保送台大的校草。
女主的密友都很奇葩。一个是“神经”,会在课间胸袭所有女生,一排溜过去,像猴子弹琵琶。一个胖出正常审美范围,出去郊游时只能被分到一个弱鸡男生,还压得摩托车走不动。
所以,男生负责成长负责体验疼痛的青春负责拯救世界,女生负责活泼可爱小打小闹嘻嘻哈哈。
男女配角同样惊艳。
校草样样好,校花心机婊。校草阳光单纯,爱弹吉他,爱打篮球。校花“个性没那么好”,好像没什么爱好,除了爱寄毒辣害人的“幸运信”。
校花旁边的沈佳仪扮演了丫鬟或经纪人的角色,校花为顾全温柔形象说不出来的话都让沈佳仪说了,比如嘲讽不自量力的求爱者。这样的女孩被校花的光环笼罩,以嘴巴的毒来吸引外界注意,得以在这一点点反射的光中排解心里的苦。
“女孩子嘛,就是小心思多,整天勾心斗角的。别看表面上多好多好,私底下不知道演了多少甄嬛传了。”
“男生就比较单纯,孩子气的。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女朋友?NO.1,一定要好好爱护他心中的那个小男孩哦。”
为什么既然“同年龄的女孩比男孩成熟”,这个世界最后还是男人的世界?呵呵,因为女孩的成熟都用在了如何吸引男孩这件事上。
认真工作的女老师,一定是大龄处女尚未婚嫁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且面容狰狞怨气满满。认真工作的男老师,就是很认真而已。各中原因,
“对于女人来说,婚姻和事业是不可兼得的。你认真工作,一定会牺牲掉家庭幸福。”
“女生说没事,就是有事,女生说没关系,就是有关系。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才知道,女生说再也不理你,不是真的讨厌你,而是她真的真的很在乎你。”女主特别认真地说这段台词,我特别认真地起了一地鸡皮疙瘩,对着这大概是从史前废墟里挖出来的话。
再来一点“老生常谈”吧:
“人家女生和男生不一样啦!不像你们直来直去说一不二的,没有一点情调。我们的心思就是要让你们来猜呀,猜到了才是真的爱呢。”
“女人来自金星,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是一本书哦,很难懂的,来来来,给你们一点恋爱技巧好好学着吧。”
语言学里的“反语”而已,男生也会在有事的时候说没事,男生也会在有关系的时候说没关系。社会中的人都会用的修辞法,却被单单安在女生身上,有些女生还特别受用。这其中的两性角力,大有风景。女性的婉转被动,娇娇滴滴,欲拒还迎,愈发激荡出男性的直来直往,主动进攻,这一传统的两性互动范式,加上女生特持的“反语”专利,皆大欢喜。
然而,这欢喜被禁锢在单一的模式里,否定了其它各种欢喜的可能。
影片的结尾,女主辞工作甩男友,一切条件就绪,等着男主来拯救,带着青春时期的偶像刘德华,带着钱,带着钱,来拯救少女。
至此,我的少女时代结束了。
欢迎来到少妇时代。看上去是娇妻佳婿配良缘,实际上不过是男主千里迢迢来圆一场自己少男时代的梦,得到了,梦便醒了。后面的故事,是《昼颜》还是《革命之路》还是《消失的爱人》?
若是笼子里的鸟,还有救,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暗了霉了给虫蛀了,就死,也只是死在屏风上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男孩视角的青春记忆。很多女生不服,觉得那不是自己的青春。记得当时有一篇长文流传,题目是《那些年你们没有追的女孩》,试图为普通女孩的青春发出一点声音。
《我的少女时代》,女孩视角的青春记忆,普通女孩。男女视角转变了,然而仍旧不过是在旧盒子看旧人唱旧歌。
所谓怀旧,从来都自带滤镜,迷醉,眩晕,暖色调。新的恶在滤镜后面悄然生长,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