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几款软件,似乎都很聪明的帮我们筛选好我们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生活的一举一动开始落入大数据精心密布的网里,我们所看到世界就像是被“过滤”了一般,留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
想起刚开始玩豆瓣的时候,进入主页后就会跳出一个小框,提示我们选择所喜欢的类目。如今的软件变得越来越“高级”,不需要勾选,也能准确地筛选出你感兴趣的内容。
他们根据我们生活的城市,平日搜索的关键字,甚至连我们的消费水平也十分了解。
总喜欢点开本地新闻,慢慢地本地资讯开始大篇幅的取代其他新闻,占据着你的首页;喜欢看健身视频,首页便时不时出现各种正在运动的肌肉男。
看似无伤大雅,殊不知,每一个软件首页的资讯都是有限的,当它大幅度被那些我们所感兴趣的信息填满时,我们所能获取的新事物就已经被慢慢地压缩了。
我们花了时间,却在反复地接收大同小异的东西。
这些资讯软件,看似极其“贴心”且注重用户体验,却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缩小成一个半圆,随着半径的萎缩,变得越来越小。
最后,我们反而成为了那只被驯服的象,眼界越来越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众思考问题会非常片面。”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因为我们常常只掌握片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面。”
当我们反复的接收相同的讯息,对那些不感兴趣的避而远之,我们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对自己片面的认知深信不疑。
在狭小的圈子里反复接受同样的讯息,最容易的就是形成自己的固有观点,如果你只看得到事情的一面,你会以为这就是你所认为的全部。
不断看自己看过的东西,接受自己曾经所理解的认知,就像是给自己成长设置了天花板的高度,最后,也只能日复一日过着原地踏步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原地,看一样的风景,从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开始。
王小波曾说:“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我们每天所见的人和事,去过的地方,看过的新闻信息,最后,都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
想起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的沃特,是一名杂志社的胶卷洗印师。他循规蹈矩,性格内向,他的生活如同他整个人一样枯燥单调,碰到喜欢的同事总是怯怯不敢搭讪。
杂志社面临倒闭,沃特因为寻找最后一张底片开启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为了找到摄影师,沃特来到格陵兰岛,他坐着醉汉开的直升机,跳入冰海,和鲨鱼搏斗,冲向即将爆发的火山......
影片的最后,沃特还是没能保住工作,此时,他在公司楼下再次碰到喜欢的女生,以往拘谨的沃特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他开始主动搭讪,一路上有说有笑。
他曾经害怕和逃避一切未知的事物,最后却被旅途上意想不到的光景深深影响着。
与其把自己围在一个小圈子里,不如给自己一个“出走”的机会,美好的事物从来不会主动寻求关注,我们都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最精彩的部分,那些我们曾经毫无兴趣的事物,或许才隐藏着真正的乐趣。
要知道,永远蜷缩在熟悉和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只会让我们原地踏步,只有感受未知,才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在选择想要阅读的书单时,选择一半喜欢的,一半不感兴趣的。我们的生活要有熟悉的事物,但也一定要尝试不断的接受新的养分。”
一个人看见过什么,决定了他相信什么,而他相信什么他就会靠近什么,也就有拥有了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