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迷茫、焦虑的时刻,并且极度容易沉溺于其中,找不到突破口。
例如上大学后,没有“高考”这种目标,开始迷茫。
刚刚参加工作,发现同龄人已经开始“成功”。
结婚后,无法处理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工作家庭无法平衡。
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焦虑,参加完一场“吹牛”同学聚会后回来,我的情绪直接掉到谷底。我不理解为什么都是二十多岁,其他人怎么就能工作出色、实现财富自由?
后来我先生说:“你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较?这种消耗,属于没必要的啊!没参加这场聚会前,你一直很满意你的工作啊!”
醍醐灌顶,在这场聚会以前我每天都挺开心的。工作满意,生活惬意,情绪稳定,攀比好像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
内耗在物理学是指:无意义做功的一种内部消耗。如今被指代精力被不好的事情消耗掉,反而看不见生活的美好。我们应该如何停止这种精神内耗,减少焦虑呢?
01、停止和他人比较
在孩童时代,我们就被教育不能攀比、不能虚荣。中二时代还对此“嗤之以鼻”:你强任你强,我眼不见为净。
可是大部分人心理上不介意,实际上总是活在对比中。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学习、和朋友闺蜜比婚恋对象、和同学同事比家境......
无形的对比让人身心俱疲。
你要明白每个人手里的筹码,从一开始就不同,没有对比性。我也不想安慰你:众生平等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接受生活并且一步步改变生活,才是正确的方式,长远的收益都在后面。
不要让“不平等的对比”,毁了你努力的好时光。
02、停止和原生家庭较劲
处在不同的时代,两代人之间的沟壑总是难以跨越。原始家庭的阴影,也容易伴随各位。
朋友小A的故事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扶弟魔”在小县城里,似乎不算罕见新闻。大学谈了外地男友,被父母极力反对,刚柔并济将人拉回小县城考上了单位。
“不想你远嫁”、“离开父母没人撑腰”,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可是小A想考研的时候,父母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你弟弟还需要钱买房子。”
后来的故事有一些反转,好像又没有完全反转。小A听从父母意见相亲嫁给同是体制内的先生,彩礼嫁妆统统成为弟弟的首付,小A也没有争抢。
只是之后她很少回家,即使和父母相差不过十分钟的车程。婚后父母明示暗示借钱,她也以先生理财轻轻带过。
原生家庭的阴影会一直存在,但是成年人要学会自己成长、自我疗愈。放弃或者隔断无效亲情,多为自己活着,不要和从前较劲。
03、停止活在别人眼中
你会不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会思考是不是在内涵自己?
别人关门声大一点,都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这种讨好型人格,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不合群。其实我们都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没有人能做到人人都喜欢,你又不是人民币!
犹太教义中的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我们不必时时刻刻满足他人的期待,更应该注重对自己的期待。
04、停止无用社交
人类大部分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朋友、同事、家庭各种人际关系,让原本就紧绷的人生变得更窒息。很多人害怕孤单,不愿意舍弃任何邀约,害怕拒绝他人换来冷漠。
有一段时间我的周末总是被各种朋友邀约占据,有时候一天甚至要赶两个局。好好的休息时间,我把自己折腾得更累了。每次相聚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吃饭、唱K、打牌、压马路.....
刚开始还有一些新鲜感,时间久了就变得食之无味,打乱计划,还有些散财。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拒绝不了?这种心理背后,是隐约的担忧,害怕自己被朋友群体抛下,不愿意面临无人做玩伴的境地。
要明确哪些聚会有意义,消遣娱乐的聚会注意频次,人生会轻松很多。
选择让自己快乐且向上的关系,“酒肉朋友”的重点终究只是“酒肉。”
05、停止“多巴胺”上瘾
人们感受到快乐,是因为脑海中有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不断地刺激大脑,让人感到兴奋。然而多巴胺和上瘾行为也息息相关,沉迷于“追剧”、“短视频”、“游戏”、“八卦娱乐”……
人的时间早已经被资本掌控,它不停的向你投喂内容,你看似自由的选择,实际都是大数据的推送。
人们被短暂的快乐吸引,将时间都留给了资本制造的平台,广告商买单,你花了时间又消费了钱。资本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再制造焦虑,重新创造新的商机,再割一次韭菜。
我们应该学会审视自己,适度的消遣娱乐属于放松,当你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娱乐上,就无法提升自己了。
首先要戒掉上瘾的东西,找到合适的兴趣爱好,不要持续摆烂。我知道手机很好玩,可是和往后几十年的生活相比,它就变得有些碍手碍脚了。
以上是小秋整理的运营干货,运营好一个账号还需要更多技能,一篇文章难以说尽,后期小秋会逐步分享给大家!如果看完觉得对你有用,记得点赞关注哦~
—— END ——
🍬作者介绍:
95后自媒体写作打工人!新媒体运营摸爬滚打多年,更多运营干货,在某信公众号【秋日愿】!一起成长吧,爱和自我皆不可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