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普通的改变,都将改变普通的你、使你不再普通。
5月8日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母亲节前一天,9日开启应台人生三书之三:思考生死大问的《目送》悦读模式。
应台56岁写《目送》,父逝母老儿离。父逝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明白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今56岁,也是父逝母老儿离,因此对应台思父伴母想儿的心情感同身受,它提醒我趁来得及,尽己所能多多陪伴母亲和孩子;趁母亲走得动,我们母亲节当天水城揽胜,古城观赏墙上椿树、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陪母亲,伴宝贝儿学习,高效利用时间特别是三上时间,眼含泪花读完了饱含慈悲的73篇散文,被应台父逝母老儿离朋牵、同袍携手共行尤其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深深震撼。
边读边记边思边写。读《雨儿》《散步》《回家》《关山难越》《走路》《语言》《眼睛》《注视》《关机》《魂归》时数度哽咽、难以为继,对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更加认同。她《寂寞》走《山路》观《花树》不怕《跌倒》,《(不)相信》《什么》《牵挂》,《明白》《共老》,《星夜》《寻找》《寒色》,感受《忧郁》,感悟《幸福》,读她一个人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的生活……
父母是长辈,父母过了一定年龄就是孩子、就是晚辈。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慈悲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联袂而行。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亲情血浓于水,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娓娓道来,倾诉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应台也是《普通人》,陪《17岁》华飞说《常识》谈《愛情》量《时间》测泰老边村茴寨去老挝古城琅勃拉邦会《苏麦》的《距离》,《慢看》《莲花》,万里通话探讨《老子》。父亲的《眼睛》告诉我们,父愛没有条件,没有尽头;父亲《缴械》,参加父亲《同学会》,《关山难越》让外孙亲近爷爷、以让父亲不再失语,以父亲熟悉的古诗作牵引,让父亲终于从终日枯坐的沙发里站起了身子、迈开了如学步的幼儿一样的艰难步伐,历尽艰难《走路》,却没有《语言》可以安慰或支持病重的父亲,只能《注视》他、《注视》他的离去,记得父亲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晚上《关机》;在外漂泊70年后父亲最终《魂归》故里;《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陪父亲……陪母亲《散步》,《胭脂》给母亲涂指甲油、口红,告诉母亲《假牙》要医生去修,牵着母亲的手逛街寻找适合80多岁《女人》穿、吃……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解脱和自省。
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愛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唯一比应台多的是愛人的尽心陪伴,不厌其烦地提醒我早睡早起、不要熬夜读书尤其不要总在手机上写东西,怕我太累偷偷把眼镜藏起来,每天愛意满满……
我喜欢的美文,与您分享:
代序 / 你来百看此花时
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Ⅰ /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雨儿》: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给妈妈拍照。
6.《寂寞》: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7.(不)相信: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
……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旦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城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拢剔透的冰块吗?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9.《明白》:自己开的红色、正反连盖好几个方方正正章的“银行证明”。
10.《什么》: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言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圣经·传道书》里的诗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载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励有时、跳舞有时
抛挪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11.《共老》:我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斯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
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的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30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劳,挺好的。
13.《跌倒—寄K》: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14.《牵挂》: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一次都当作可能是最后一次。
……好笑的人、愤怒的事、想不开的心情。我们平常没时间见面,不知怎么接机或送机,就变成一个流动的咖啡馆,滑行中的聊天室。偶尔,车子也是流动的写作室。有时候,是你牵挂别人。但是,总是别人牵挂你、照顾你的时候多。
16.《寒色》: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有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7.《散步》: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有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
20.《回家》:“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21.《500里》: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24.《两本存折》:我在金钱上越来越慷慨,在时间上越来越吝啬。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25.《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26.《最后的下午茶》: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的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Ⅱ /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29.《我村》:他们不见得彼此认识,很多人就坐在那儿,静默好几个钟头,但是他总算是坐在人群中,看出去满满是人,而且都是和自己一样,白发苍苍、步态蹒跚的人。在这里,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仿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扶手。
31.《火警》:她的眼睛,有点忧郁,有点寂寞,可是带着淡淡的矜持,黄昏迟迟的阳光照着她灰白的头发。
34.《金黄》:人,像蚂蚁一样忙碌。忙碌到一个程度,他完全看不见与他同时生存在同一个城市里的族群。
35.《杜甫》: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
36.《舞池》:这些美丽的女人,回家后都要面对一个支持着她挥霍自由的丈夫。这些美丽的男人,回家后都要面对自己的生计和生涯规划。这里的舞,是女人的上课,男人的上班。
39.《4300年》: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43.《Sophistication》:香港的知识分子很孤立,作家很寂寞,读者很疏离,社会很现实......香港所独有,而大陆人和台湾人不太看得见的,还有一个无形的东西,叫做都会品位,在香港人的都会品味里。
Sophistication是个核心的元素。
路过一场草地上的婚礼,白色的帐篷,一簇一簇搭在绿色的草坪上,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薇薇。几百个宾客坐在月光里,乐队正吹着欢愉的小喇叭。一盏小灯下,竖着一张照片——新娘和新郎相拥而立的小照片。好静。
44.《雪白的布》:陋巷里的家,家里拥挤不堪的客厅,塞满了塑胶花和圣诞灯的组合零件。每一个拥挤的客厅里有一个疲惫的母亲,不停的在组合要销往西方的廉价装饰品,每一个疲惫的母亲脚边有三四个孩子,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上学。每一个孩子都记得,吃过教堂发放的奶粉,穿过面粉布袋裁成的汗衫,看过母亲四处借贷缴学费。
每到星期天,香港的酒楼家家客满,但是客满的景象不同寻常,到处是三代同桌:中年人扶着父母,携着儿女而来。星期天的酒楼是家庭的沙龙,桌上点心竹笼一叠一叠加高,参差不齐,从缝里看得见老人家的白发。我总觉得,或许是艰辛贫困、相互扶持的记忆,使得这一代的中年人特别疼惜他们的长者?
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45.《星夜》: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钩到它?
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的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的亮着。
《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凡·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钩到它。
52.《花树》: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
蒲公英的根,是连着泥土的,是扎根很深的,是苍穹之下大地野草之根。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4.《时间》: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了是一段时间,一杯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57.《莲花》:一香二净三柔弱四可爱。
58.《慢看》: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杆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Ⅲ/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60.《缴械》:小的时候,母亲讲到香椿脸上就有一种特别的光彩,好像整个故乡的回忆都浓缩在一个植物的气味里。
64.《同学会》:每一个谦虚的词,其实都是最夸张的炫耀。
68.《眼睛》: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
72.《冬,1918》: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优美的文字如诉如泣,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真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放下也得忍痛放下,只有放下,才能新的开始,才能开始悦读《野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