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辣妈尤尤和儿子一起参加了某品牌英语大小达人30天养成打卡活动,从第一天开始,已经连续坚持了十天。无独有偶,我和儿子也参加了英语培训机构组织的28天阅读习惯养成打卡活动。
现在类似的活动五花八门,这种阶段内持续性的,广泛参与的活动形式,有成人版的,也有青少年、幼儿版的。但不管针对哪个群体,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双赢的活动模式。组织者充分利用了现代人的学习特点,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只要参与了,就有种置身于大众之间,他人都那么勤快,自己哪有偷懒的道理。每天亲眼感受着别人的努力,更有一种紧迫感,对于缺乏自律,习惯了做一件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的人,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
关键是活动开始前,已经和孩子一起制订了完成后的激励,孩子像大了鸡血一样,踌躇满志等着收货呢,即便家长回来很晚也很累了,但依然要坚持。一开始就和孩子夸下的海口,哭着也要完成。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对习惯有一段经典注释:种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参加打卡活动,虽然是阶段性的一种行动,比起日积月累的学习,也仅仅是一个小片段。但对于我这种,干什么事情三分钟热度的人,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从第一天开始参加打卡活动,儿子就把台历上28天的日期做了特殊标记,每天完成之后,都会在当天日期下面再打一个勾,和我击掌以示庆贺我们又一起坚持了一天。
对于孩子而言,他还不明白,每天的坚持意味着什么,更不会了解对小事的坚持,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日后在成长的路上,一定可以让他更有力量。从家长的角度讲,孩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再复习一遍。我发现尽管孩子之前已经上了2年的英语培训班,但因为没有时间跟进,导致效果一般,尽管课程体系很好,学习的内容也会递进式加深,还会阶段性巩固,可是他并没有记住多少,没有应用的环境,没有进行反复持续的学习,基本上一边学一边又还给了老师。
尽管心里知道这样放任下去,几年下来孩子的收获有限,但对于我们日常基本用不到英语的家庭而言,利用专门的时间再去跟进练习,也不现实。而采用这种参与学习的方式,对家长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既然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的目标,就一定要做好榜样,一起坚持,直到完成。
陪伴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我必须做出表率,不管什么原因,当天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否则前面的打卡就会前功尽弃,自动清零,宣告活动失败。所以不管怎样,这28天持续的学习一定要坚持。
据研究,人类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可见各个学习机构设置的阶段性打卡学习,和以上21天习惯养成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我发现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类似的习惯养成案例。比如儿子喜欢阅读,在幼儿园基本已经能实现自主阅读。他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得益于每天晚上上床后的几十分钟时间,在他一岁多的时候,为了哄他入睡,每天晚上我都会凭借以前读过的故事,把主人公换成孩子的名字,把情节改编加工后讲给他听,那些故事有:不打人系列,讲卫生系列,听妈妈话系列,不哭系列,勇敢小孩系列等……
在孩子1-3岁间的每个夜晚,我陪着躺在被窝里的儿子,或者阅读绘本,或者讲述我编改的故事,最初他也曾无法安静的听完一个故事,慢慢的开始能听完,到听完一遍还要听第二遍,第三遍,到最后不满足太短的故事,一晚上要听2个以上的故事。
最终,我也不知道我们到底用了多长时间,儿子才养成了晚上阅读的习惯,这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如今依然是每天晚上必须讲故事才肯睡觉,无论多晚。《一样的卡梅拉》系列读了很多遍,情绪管理系列、《海底小纵队》系列,也差不对都读完了,《西游记》读了不少于3遍,还顺带听了几遍孙敬修爷爷的朗读版,看了《西游记》电视剧,还有其他一些在图书馆借来的绘本,幼儿园图书漂流每周带回来的书,积少成多,这几年下来我们还是读了一些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一起阅读,养成了睡前读书的习惯。
后期,我将和孩子一起,通过一起参加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开启另外一段美好的旅程,我陪他长大,他陪我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