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读到《千古悲摧帝王侯》一书,之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海昏侯墓发掘的新闻,好像是级别很高的考古发现,其他再无多一分的了解,如今偶得此书,读起来还是颇有兴致,对那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有了大概的轮廓。学生时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在汉代的年代表中有位皇帝在位时间只有27天,他就是这本书的主角刘贺,不知道大家当时有没有这个疑惑,他为什么当了27天的皇帝?虽然当时有些不解,也没有再刨根问底,也就不了了之,没想到多年之后在不经意间解开了我的迷惑。
刘贺是汉武帝第五子刘髆昌邑哀王的儿子,父亲刘髆死后嗣位成为第二位昌邑王,当时只有四五岁。十九岁时汉昭帝驾崩,刘贺在霍光的力推之下应招入朝立为太子,登上王位,在位27天旋即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十年之后,汉宣帝认为刘贺已不足忌惮,便封刘贺为海昏侯,短短一生可为大起大落。
幼年丧父承袭王爵
出生在皇家贵族,刘贺自是衣食无忧,接受着当时顶尖的贵族教育,父亲的去世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并不是他因此承袭王爵,而是对他的学习和性格的培养上的缺失。继位昌邑王后,由于年幼加之缺少严厉的管教,刘贺日渐散漫,可能是还是孩童,玩心太重,经常与身边的臣子侍从玩乐,“一言不合”就打赏,虽说可以美其名曰:平易近人。但在当时,总归不是很符合其身份的,不是一个封国王侯应由的济世之道。本来就是母亲的心头肉,已是百般呵护,加之丧父,母亲对刘贺的管束宽松了许多,很多时候都是由着刘贺的性子来。对于儒家经典和历史古籍泛泛而读,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求甚解,为后来执政时的鲁莽和任性埋下的隐患。
叔父驾崩登封帝位
在昌邑王的位子上刘贺自然是坐得很舒服,小小年纪锦衣玉食,有教授级老师讲授儒家经典,但这些至于刘贺都来的太容易了,他的内心是没有多少忧患意识和进取之心,整日骑马狩猎,听歌赏舞,就想在这昌邑王的位子上终老也是蛮舒服的,并早早就位自己在昌邑选址建墓。谁想天上掉下个皇位,砸在自己身上,十九岁那年叔父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朝中重臣霍光,可以说是一手操纵,把刘贺推上皇位。可想而知这样的惊喜于这个涉世不深,在温室中长大的青年是何等之欢喜,这意外掉下的皇位已经砸晕了这个十九岁的少年,满腔热血,但又急功近利,急于揽政收权;培植自己的势力,却又失于法度,滥用权力。至于他是否有在服丧期间饮酒作乐、笙歌燕舞以及赴京路上强抢民女等劣迹,只是前面所说的不封赏力推自己的重臣霍光,反而冷落一众老臣,滥封乱赏自己带来的昌邑旧部,这已是犯了大忌,也有旧部忠臣几经谏言,却也不曾收敛,依然我行我素。
任性无度废为庶人
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刘贺为自己的任性无度付出了代价,正所谓成也霍光,败也霍光。刘贺的一道道圣喻,终归还是触及了霍光的根本利益,不得已霍光联合朝中大臣废了刘贺,刘贺又多了一个名号汉废帝。刘贺真的是too young,too simple ! 站在霍光的角度,废掉刘贺也是情理之中。首先,刘贺自入京以来的表现确实与幼年时表现相去甚远,虽然汉武帝嘱托霍光照顾好李夫人后代,但是也将江山社稷托付与他,与公再让刘贺留在皇帝位子上也不利于家国社稷。其次,刘贺一上任的几个人员任用已经触及到了霍光的切身利益,我想也是霍光废帝的重要原因。再次,刘贺刚刚上任不是安抚老臣,而是一副过河拆桥的架势,多少都有点忘恩负义,更多的是不自量力,以为当上皇帝就可以更加为所欲为,可是大汉王朝皇帝不是和当昌邑王一样容易的。在昌邑你可以为所欲为,至少下面的大臣还要顾及你是皇室子孙,有大汉朝替你撑腰,到了皇帝的位置上,你同样是皇室子孙,可是你上面在没人替你撑腰了。终于,刘贺在位27天时被废,令其回到故国昌邑,并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虽为庶人终归是保住了性命。
再度封侯遗落南国
在经历了登上皇位又被贬为庶人的大起大落后,回到昌邑的刘贺是郁怨的,落寞的。或许是要自暴自弃,他没多长时间后依然骑马狩猎,奏乐起舞,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看淡世事吧。同时也开始认真研读书籍,此时读来与年少时比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暗自叹息早吃透此间道理或许更是另一番光景。经历十年的之久,老臣霍光已死,汉宣帝认为刘贺已不足为惧,再者念及家族情分便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公元前59年,封侯四年的刘贺去世。
这就是刘贺的一生,生在帝王家,做过帝王位,任性半生,落寞半生。读史可以明鉴,读海昏侯知任性则失度,妄为则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