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生活类微信群里,不少妈妈们在讨论网络上特火的小戏骨版《红楼梦》,
有人说演是演得好,就是总觉得别扭。
有人说,我觉得挺可爱的,也有专业范儿。
有人说,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去演这种成人戏。
这个网络热议和去年的小戏骨版《白蛇传》一样,听说是同一个导演同一群制作人员,演员也是10来岁的小朋友,完整视频我没有看过,但湖南台中秋晚会的有一段《红楼梦》节选我看了,小演员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身段真是有模有样,赢得观众一阵阵喝彩,难怪网络好评如潮。
好评的声音之外,也有一些质疑,说这是一种拔苗助长,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等等,所以,孩子演成人戏,到底好吗?我觉得不好。
10来岁的孩子,正是身体和心智的发育阶段。任何一件事件经历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出演成人戏中,对成人生活过早的接触,会让他们的心智发育比一般的孩子早,即人们常说的早熟,过早的了解人情世故。
大家都听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就是因为家里穷,提前辍学,干家务找工作早早步入社会,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往好的方面说,是为父母减轻了负担,但往不好了说,是牺牲了孩子的儿童少年时光该有的快乐体会,牺牲了他们本该享受的纯真无邪。你能说这是好事吗?应该是心酸更多些吧。
三联生活周刊转新京报的一篇文章中说导演潘礼平觉得:这只是在演戏,在搞一种艺术,对小孩而言是努力专业的表演。“他们通过演戏,心智更成熟、意志更坚强了。”还说现在的小孩内心也有大人的一面,对大人的世界都理解。
我不赞成他这么说,世间万物,皆有他自然成长的规律,任何一朵花开,都是要经历从种子发芽,长根须,长枝叶,长花苞,然后迎来她的绽放。孩子的成长,也如此,作为大人,在他们合适的年纪作适合的思想引导,而不是了解和他们这个年纪无关的思想世界。
不要说只是演戏,演完就回归自己的生活了,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三联生活周刊》转发的那篇文章中潘导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关于演林黛玉的小朋友,说她入戏较深,在不表演时,说话也是林黛玉的样子,提醒家长要多带她出去玩。这说明了,导演还是担心对孩子生活和成长带来影响的。我记得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很久一段时间都在角色的阴影里,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成长发育中的孩子。
网络上有一篇《对“小戏骨”热需冷静思考》文中提到:“孩子的童年,正是培养基础学习能力的时期,更是心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如果让孩子们或被迫或主动地接触成人世界,至使其思考方式成人化,童年就是在消逝。”
剧中的小演员们置身于镁光灯和成人世界中,这样的环境能给他们一个健康的童年经历吗?在人际复杂名利至上万众瞩目的娱乐圈里,他们的身心能健康成长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家长们深思的问题。
2
好,就算是说让孩子提前了解大人的生活理念和情感思维也没什么?可是,演完了大人戏,孩子们就真的理解了大人的世界吗?不尽然吧?为此,我特意翻了一下网络上关于这次小戏骨版《红楼梦》的热文,没看到有一篇文章有关于采访过演完戏的小朋友,也就是说,小朋友们演完的感受是什么呢?都不得而知。但我想举下面两个例子:
小时候,和同伴玩过过家家的游戏,演结婚演炒菜演亲戚串门,甚至还学过父母吵架,被大人看到了总是一通小骂,说不好好学习搞这些没明堂的。
现在的儿童玩具商品中,也有不少模仿成人日常生活用品的Q版,我家外孙女已经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厨房用品,和化妆用品,粉色的锅碗瓢盆燃气灶台,样样俱全,当然都不是真的,但是她用那些玩具模仿我们做东西还吃得特别认真,惹得家里人一阵大笑。
都说模仿成人是孩童时期的天性,注意了,重在模仿,而模仿的过程,就是一种娱乐,娱乐了自己和大人。而模仿过后,作为曾是也是孩子过来的我们,我想说,过完家家以后,我们依然不懂大人为什么要结婚,依然不会做饭炒菜,更不理解大人为什么吵成那样还要接着一起生活。这样还能说,体验了就能懂得成人世界吗?当然不能。
3
让孩子演大人戏好吗?曾在网络上看到,有两位儿童资深教育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1教育艺术倡导者,广州市少年宫外聘专家苏毅:希望能建立对戏剧的热情和信心。
我不知道是否该为这些孩子喝彩,但我希望这些孩子能通过这次表演,建立起对戏剧的热情和信心,并能在未来获得机会去参与更多的戏剧活动,探索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2儿童教育专家于东辉:演得越像,我心里越恐惧。
消极的一面在于有拔苗助长的作用,过度进入成人世界并不是一件好事。个人并不主张有这样的节目,小孩越投入,演得越像,我心里感受越恐惧。
让孩子演成人戏,相当于一次思想上的被动穿越,如果长时间的,或者多次刻意为之,早熟的迹象高于同龄人的可能性很大。打个比喻,让果子自然成熟和打了催熟剂成熟,质感是不一样的。无论你的初衷是什么,影响宇宙万物自然生长规律的做法,或将是一种伤害。
最后,我注明一下,写这篇文字的原意,不是抨击导演和参与小戏骨版《红楼梦》这部戏所有的工作人员及小演员,我只是就此事件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