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8年12月9日发布于本人公众号。
一
嗯,再有28天,就是这个公众号断更一周年了。上篇文章说的是支付宝“扫码领红包”的活动,没想到这个活动竟持续了一年,时至今日仍霸占着各个微信群。
一年里可变的太多,不变的也还是那些:懒惰、贪婪、傲慢、嫉妒……对运营来说,抓到用户的某个点再把它放大,是不是会有种运筹帷幄的爽感?
只可惜多数人和我,都在“术”的层面抓耳挠腮,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试错。
试错是有代价的,代价可能是手头的业务停滞,可能是用户沉默,可能是自我怀疑和否定。
断更这一年(姑且称它为一年吧,因为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可能也不会产出什么关于互联网运营方面的实质性文章), 我有必要来回顾,或者说复盘下我的时间都去了哪。相信有同样感觉的不止我:什么都还没做,一天、一周、一个月又过去了。焦虑和迷茫,不只单纯地来自外界和同侪的“正在抛弃你”,而是偶尔从工作和日常中抽离时,对自我身份的迷思。
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我是谁”这个命题好比一个创业者要用一句话介绍清楚自己的项目。社会对于成年人的要求,再也不是“今年你几岁了呀”的套近乎,而是“你在这儿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说到底,人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也不过是标签化的产物罢了。但,你可以去自主地选择你想要的那些“标签”,甚至在你足够“标签化”之后,一些你想要的标签,也会自然而然地附着于你。
比如你很喜欢吃,日料放题、街角牛杂、皇城卤煮,各大菜系如数家珍,所到之处必去探店尝鲜,且毫不吝啬地在朋友圈大晒特晒,那,你就很可能时不时被问到,我要去XX了,有什么吃的推荐?
扯远了些。当我回过头,看断更这一年,一个问题是,我是否找到了一个我愿意为之“尝百草”的领域?
答案模棱两可。从产出上来看,我不再是当初那个一心为了来杭州,业余时间总在写点东西的我,反而,我松懈下来,下半年补完了9部动漫;从输入上来看,出于上一份工作的需要,看了不少关于商业、创业领域的书和文章,今后也会持续地关注下去。可能对于我来说,宏观上的把控感确实踏实、安定,但那终究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别人嚼过的、吸收过一遍两遍再吐给我,养分不够啊。
所以我离职了,在年前这个尴尬的时候,以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某位名人说过,离职的真实原因无非两种:钱没给够;受委屈了。一开始我就用这个模式来套自己,怎么套都无法形成逻辑自洽。现在想来,名人不过是站在自己的位子上,道出一线的、勤恳如工蚁的员工的心声。而“受委屈”可涵盖的东西太多也太主观,在多数组织中,个人的感受和利益如此微小,多数工作岗位又是如此易被替代。
如果硬要把我离职和“受委屈”牵在一起,这种“委屈”可能是察觉到自我主动进攻性的缺失,是“目标感”的缺失。
甚至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察觉到这一点的。A说,感觉到你会离职,因为你没有目标。听得我背后发凉,就好像一个战士上了战场,却不知自己应该和谁厮杀。
守势之下,只会慢慢消耗自己,不管是体力还是心力。
当个体U盘化(罗振宇所说,“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主机(组织)的马太效应即愈来愈强,“识别”和“决策”的机会成本也愈来愈大。没有人想被插到一台已经被病毒入侵的电脑上,电脑对U盘信息的新建、改写和删除也难以尽早得到全局的了解。
所以,作为一个U盘,每个端口(坑)都能和我对上号,关键在于能否与我对上眼,双方能否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来判断匹配度。
比“伤仲永”更伤的,是你受了16年的教育,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到,“如何根据已知去应对未知”,如何用手上现有的资源和信息,在自己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去下判断,去做决策,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
不知不觉啰嗦了这么多,其实今天写这篇的起因是闲着整了下豆瓣上的“我读”标签,理出了今年读的书里,印象比较深刻的12本。以下:
1、《笑傲江湖》
14年的时候翻过,今年5月蜗牛读书上了“共读”功能,新修版成为官方推出的共读书目之一。每个人都活在枷锁中,令狐冲对师恩的执拗,林平之报灭门之仇的执念。金庸笔下的主角,倒是常常“不经意间”获得了什么武林秘籍。
(老爷子的书,就不备注豆瓣评分了)
2、《大败局》、《大败局Ⅱ》、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豆瓣均分8.3
想要更好地活下去,最经济的方法是去了解过去。这三本更像是读物,只是我也没去找更严肃些的商业史书。
3、《浅薄》,豆瓣7.6
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只需记得这句话也就够了。
4、《流量池》,豆瓣7.9
今年互联网领域的爆款,去某次线下读书会的时候还说,作者真能营销啊,出版时间正好也是小蓝杯火得不要不要的时候。里边一些案例还是言之有物的。
5、《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豆瓣8.3
印象中是《流量池》的带货书,读书这事儿经常是看了一本就有第二第三本。算是方法论的书了,而营销是一件整合性的事务,每一个案例都不能拆分来看。
6、《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豆瓣6.9
这本书让我很惊奇的一点在于,它的写作手法很像学术论文,长句较多,拉高阅读门槛。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其实用书里的画布图就可以了。
7、《重来2:更为简单高效的远程工作方式》,豆瓣7.3
今年读到某本书的时候,觉得我大学的时候真该读些鸡汤类、导师类的书,比如这本讲创业的:
决定就是进步。事业不是建立在“回头再说”之上,而是建立在“搞定”之上的。
8、《圣殿春秋》,豆瓣8.7
中世纪三部曲,稍稍慢热,刚进入状态不一会就成了爱情小说。而王桥副院长菲利普修建大教堂的故事像极了创业。宗教与王权,世俗与商业,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延展读者的人生。
9、《太年轻》,豆瓣8.2
女性向的小说,看完觉得做个婚礼策划师也不错。
10、《必须找到阿历克斯》,豆瓣7.5
节奏感很强,适合通勤路上。
三
读书,在这个时代,如果不吸收消化,就堪比逃避。
一切都需“有用”。
而这个公众号,想要做的可能是“有用时代”的“无用角落”,撇开“用处”二字,回归闲暇趣味,要是能把兴趣做到极致,也算善果吧。
号还是会继续更,日子也会继续过,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