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讲到了关于孩子学习成绩和物质奖励。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好或有个学习的动力,就对孩子说:“你若能考进前三名,我就给你买 最想要的变形金刚。”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积极的鼓励机制,其实不然,将学习的目标设为获得奖品,而学习只是获得奖品的途径,这真正是一种庸俗的观念灌输。
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而学习能解决自己一个个疑问,探索一片未知,这对孩子来说本事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然而在注重人才选拔的今天,一切都被看待的不那么纯粹,人的个性差异千百,为了能够更快的选拔人才,这个社会建立了标准化一的选拔机制,即分数。于是,学习的目的渐渐被分数的达到取代,似乎学习不是为了自己的内在发展,而是为了得高分。社会和学校过度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这已经是在渲染一种功利的读书心,而父母将奖励和分数挂钩,这更是给孩子巨大的学习压力。
但是不是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丝毫不用在意学习成绩呢?答案肯定是否。学习成绩尤其科学存在的道理。成绩好也能一定方面上反应孩子的学习能力。每个家长,也应该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然而社会的客观现实,我们无法改变,分数的价值对人才选拔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能做的应该是尽力为孩子保持学习初心和原本乐趣。
知识的获得本事会给孩子很多乐趣,好的分数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肯定的精神奖励。而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激励,只有想学、爱学,才能真正去学。而好成绩的物质奖励,在短期看来似乎能起到鼓励和促进作用;但往长远来说,却是对学习热情的极大危害,不仅助长了功力读书心,更表现在奖励设置消失或者努力不断无法获得,这只会产生对立情绪。
但是在我们在我们日常经验中,奖励机制似乎并不是一无是处,也确实能看到其正面效应,所以说学习动机的提高需要的不是庸俗的物质奖励,而是有技巧的情绪奖励,特别注意的是我千万别把分数和孩子的日常需要联系。下面我举三个例子:
1、妈妈承诺小明,考进前三名就买喜欢的变形金刚,小明考到第五名,妈妈说:“那你下次努力,考好再买。”
2、小明考了第五名,妈妈说“:“考的快进前三了很不错,我要奖励你变性金刚。”
3、小明考了第五名,妈妈说:“考的不错。”然后转移话题,聊孩子喜欢的玩具,并答应买变形金刚。
第一种妈妈的做法,是给孩子预设了一个读书目标,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肯定会奋力读书。但这种做法实际是对孩子的学习设立了一个无形的坎,要是孩子达到了,下次考试家长会有设一个更高的坎,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为什么我的需要要跟无尽的分数目标挂钩;若孩子一遍又一遍没达到,不仅日常需求无法满足,自信更是受挫。这两种情况都会降低孩子对学习的好感。
第二种做法,其实更第一种本质相同,都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平时的小满足都要有分数为前提,这会让孩子觉得分数就是自己需求满足的最大障碍,只有打败心而无追求心。
第三种做法,没有强调分数与日常需求直接挂钩,而是间接增加孩子的愉悦情绪。当孩子考好了,获得好分数自身带来的愉悦心情上,更喜上加喜,得到不是因为考好才好而是因为自己想要才得到的变形金刚。这样的奖励不是直接建立条件反射以强化,而是通过让孩子体会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对学习的好感。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走入社会后更多是社会上的教育,学校教的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会用到,但在学校中培养起来学习态度和愿望却是伴随终生。我们在追求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追求孩子的学习愿望和热情,如何对待孩子的分数,如何对待孩子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物质奖励不能从本质激起孩子学习兴趣,只会给孩子更多压力和更物质的价值观,真正的奖励应该从愉悦情绪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