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醒来,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这样是——一个小时候常常走向书的人,长大了大概也不会平庸。
我想,平庸也没什么所谓吧,毕竟小时候看书,单纯就觉得开心。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被吸引,所以去看书,从未想过我看的这些书,是不是能让我变得不凡。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整天咋咋呼呼没个正形,但我爱看书。
一开始喜欢上看书是在大姐上了小学以后。因为从那时候开始,家里才有书。
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幼儿园,但我居然可以窝在小楼阁那里,一页一页翻着我姐的语文课本,完全忘了是不是跟小伙伴约好了出去撒野。
我记得那时候是读懂了的,虽然没有人教我识字,但是看电视的时候我积累了不少。那种感觉很神奇,像爱丽丝打开了那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虽然我很喜欢看书,但家里的书实在是很少,可能我爸也有偷偷藏了几本武侠吧,但我不爱看,觉得浮夸。这样想起来有点好笑,那时候那么小,怎么就会觉得别人的文字浮夸呢?或许是年纪越小,越喜欢简单纯粹的东西?
那时候,我爱看上个世纪的作家写的散文。
这一点我倒是要佩服一下那时还未满十岁的自己,因为从上初中以后,我从来不看散文,觉得虚无缥缈,不知所云,到上了大学以后,才又重新爱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叶圣陶先生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时候不懂他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就单纯觉得——哇好神奇啊,居然还有植物长成这个样子。
但是读起来还是快活里夹杂着感伤,我感受到了,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等到长大了才明白,或许也不够明白,毕竟那个年代离我太远了。
其实我挺后悔的,不敢去跟妈妈说,我想看书,你给我买书好不好?
我特别讨厌对别人提出请求,就算对方是我妈,我连想买一双布鞋,我都要想很久才开得了口。可能特别怕欠别人吧,别人可以欠我的,但我不想欠别人的。我仿佛可以看到我头上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注孤生。
初一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一套中外名著,两百多块钱,由于太贵了我连说都没有跟我妈说,自己找同学借了看了一遍,然后攒了十块钱去书店买了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那时候对马克吐温佩服死了,怎么能把人的心理描写得那么细腻又形象呢!
我还记得有一段是汤姆以为自己看到鬼的心理描写,那时候还把它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面,但是老师没有表扬我,实在是太委屈了哈哈哈哈哈。
不过除了这一本,我不喜欢看外国作品,真的是满满的译制腔,看得我一直没办法入戏,实在难受。高一的时候试着去看,看了几本以后,我就放弃了。
中国的文学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更强的吸引力,有时候读到一些诗词或者好句,满腔的情感简直可以灭顶,这种情感很难去分享,可惜了。
因为不敢和妈妈说想买书,导致我在看书的路上走歪了,因为那时候上了初中的大姐开始看言情小说了。
六年级那一整年,我看了不下两百本言情小说,要说好处的话,还是有的,从那一年开始,我可以一目十行了。
那两百本言情小说里面,大部分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正常来说,我的读后感应该是——我去好酷啊什么时候才有个霸道总裁开着兰博基尼来娶我!
但我不,没错啊男主角超帅超酷,但我是女孩子啊,我只感受到了女主角那种从头到尾被压制的无奈。
那时候我就知道了,两个人在一起,不管是什么关系,情侣也好,朋友也罢,两个人势均力敌,是最好的局面。
那时候特别喜欢华丽的句子,我的天了简直震惊我,由于那个阶段看得最多的是言情小说,所以只能用它们来打比方。
像描写男主,就要各种形容好看的词语堆叠起来,反正天上地下他最好看。但越长大就越喜欢简单但到位的描写。
顾漫的《骄阳似我》里对林屿森的描写,就让我喜欢这个人物到至今。原句不是很记得了,大概是——她站在台阶上,看着他撑着伞,不急不慢,拾级而来。
外貌啥都没写,但我脑子里全是我去这个男人好优雅好矜贵啊!
好吧好像离题了,由于长达两三年一直被言情小说控制着,导致我很难看下去比较严肃或者枯燥的书。
上了大学以后我就开始改我这个坏毛病了,找各个领域的书,努力让自己看下去,我发现我似乎对历史和政治这方面的书比较感兴趣。
看书这么多年,也有些惊喜的改变。以前看书就基本上是作者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学会了质疑,我喜欢这种改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看多一本,就又到多一个地方旅行,不能再划算了。
最近有些忙乱,是时候静心读书了。不然白费我那么多气力在图书馆挑了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