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里面,曾经这样描述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能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老师。用这个标准来看,我们身边应该不乏这样的师者。三人行必有我师,常被借用到“三个人一起散步”的情景当中。三个人所学专业或者所处行业不同,各有优长,都能为对方提供自己专长的知识,为其传道授业解惑,固然可以称得上是老师了。
但我想这只是老师的重要职责,而并非”好的导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备以下这些特点,至少是其中部分特点吧:
1.想起他来,会有种心头一热,甚至激动的感觉。
2.他上课了,你即使请了假也要去听。
3.他跟你谈心,让你如沐春风。
4.在你最迷惑或最失落的时候,他轻轻告诉你他的想法,你就豁然开朗。
5.N年之后,你没有见他,想起他或者泪流满面,或者依旧激动万分。
正 因 如 此,我 们 那 么 渴 望 一 生 当 中 能 够 遇 见 一 位 好 的 导 师。
于是,
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希望选一个好的班级,说明白点,就是希望选一个好老师。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希望选一个好点的导师,一半是为了能更好引领自己研究专业内容,一半是为了跨出校门有个更好的发展。
创业路上,我们希望自己能遇到牛人、大腕儿,为我们指点迷津,尽早走上成功的道路,实现财富和事业的双丰收。
人生很多重要的阶段,我们都希望遇见那位光明的导师,为我们带来福音,为我们指明方向。
回望中国历史,孔子算得上好的导师,他的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用我们今天统计的眼光来看,孔子学生的优秀率在2.4%。当然,衡量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结论吧。
我们不得不思考,既然孔子是这么好的导师,为什么教导出来的学生也仅有2.4%的优秀率呢?
剩下的那97.6%的学生,看起来是不需要孔子这么好的导师么?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那97.6%的学生没有成为贤者,也不至于成为车匪路霸、社会人渣吧。
要遇见一生难得的好导师,我们首先要自己足够优秀?!
这正如世间有不少奇观异景,有些人总是到不了的。这些奇观异景,之所以稀少,是因为不会出现在随便可以见到的地方,否者它就成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平常景物了。见不了奇观的人,或者因为勇气不够,或者因为力气不够,或者因为志气不够,总之,他还不够格。
如果我们期待花开,
就应该勤于播种,乐于耕耘。
如果我们企望胜景,
就应该锤炼意志,强身健体。
如果我们仰慕良师,
就应该时常充电,常活常新。
因为
佛渡有缘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