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儿,一个来自乡村,一个本就生活在城市,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生渴望,使他们成为本该平行的两条直线,过着各不相干的生活。然而,一辆普通的自行车,作为故事戏剧冲突的导火索,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逻辑关系里,勾勒出主人公鲜活生动的形象。寻找自行车的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偷自行车的人》,而与德西卡的悲天悯人相比,导演王小帅表现得十分冷静。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去刻画人物,也没有利用细节的温暖使观众对主人公产生感情,所以,电影语言中镜头的运用几乎都选择了平视视角,两场与追逐暴力有关的高潮戏份也处理的冷漠与克制。电影故事里,作为中国最普遍被使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因为两个男孩子的抢夺变得珍贵起来,“抢夺”的过程,使故事本身充满了刺激,“珍贵”的含义,则使电影所要阐述的主题更为深刻。诚然,这种“珍贵”的价值凸显并不仅仅存在于自行车本身的物质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符号象征的它所能够为主人公带来精神层面自我价值的肯定。于是,电影通过“寻找”与“抢夺”的情节设置,使故事主题的阐释变得更加契合导演的意图。而与精彩刺激的“抢夺”情节相比,漫长的“寻找”部分对于观众而言,更为能够突出人物生存状态的残忍与无助。
主题关乎于“寻找”的电影,无外乎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阐述。一种是通过显而易见的道具设置,利用“物”自身的价值而引发故事的矛盾冲突,从而在情节的完成中挖掘道具的象征意义,阐释主题。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剧中人物对于自身价值存在的探讨,在精神层面“寻找”真善美实现的途径,从而完成电影主题阐释上对于受众的引导与教化。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寻找”主题的表达显然选择了第一种方式,导演通过对于道具自行车的选用,设置了简单却含义深刻的情节。故事本身并没有刻意设置观众理解上的障碍,对于两个主人公来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等同于梦想的实现。小贵代表着广大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满怀希望到大城市淘金的年轻人,拥有的是力气、激情以及质朴的纯真;小坚代表着生存于城市平民阶层,不满于现状却又无力真正改变生活的年轻人,感受着压抑、彷徨以及希望若有若无的召唤。导演选择用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儿来承担故事的主角,目的非常明确。小贵与小坚虽然有着身份定位上的明显差异,但年龄为他们带来的共性却也不仅仅是同岁那么简单。十七岁,迎来人生中所谓的“雨季”,生活不再那么阳光明媚,雨顺风调,介乎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十七岁的孩子会有更为敏感的触角去遭遇现实中的灰暗,同样也会用最美好的眼神去期盼明日的阳光,所以,这个年龄,敢恨敢爱,他们更加真实,能接近于人的本善。于是,导演通过一辆自行车将两个十七岁的少年联系起来,故事讲述的过程非常简单,“寻找”,看似是以占有自行车为终结,实则体现了两个少年对于人生与未来的希冀与绝望。
“寻找”的过程,总会伴随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偶然之中尽是必然。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导演设置了明显的戏剧巧合——小贵被偷的自行车正好被小坚当作二手车买到。这样设计情节,使“寻找”变得复杂起来。其实,“寻找”的结果往往只有两种:找得到与找不到。小贵不停在找,小坚不停在藏;小贵费尽周折想要找到的不仅仅是一辆高级的山地车,更重要的他是要找到继续得以留在大城市的依据;小坚想要奋力隐藏的也不仅仅是那辆看上去不错的二手车,更重要的是他要藏起对家庭的失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于是,“寻找”成为两个十七岁少年存在的一种体验与证明。而在小贵无意间发现原来自己苦苦寻觅的自行车已经成为小坚引以为荣的“礼物”的时候,他用近乎于绝望的追逐去争取曾经的那一份“拥有”,而被小贵牢牢缠住的小坚,当突然意识到这份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不仅“危险”而且“麻烦”的时候,自行车的象征意义显露出矛盾的挣扎。
在《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中,“寻找”主题的阐释通过多个途径完成,其中包括了通过“物”的存在与消失反复唤起的自我意识对于自身价值的寻找;也包括了通过“他者”的刺激而发生的矛盾冲突中对于生存状态以及意义的寻找;更包括了以点带面,用琐碎细节所串联而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撞击所带来的人性本质真善美的寻找。“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与苦涩,甚至滑稽与讽刺,但“寻找”的结果却是了然,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设置了一次询问,素朴的小贵以及好强的小坚,可以找到完好的或者破碎的自行车,找不到的,却是明确的答案解释荒谬的生活。
作为导演所赋予重要使命的道具,自行车的存在或者消失在影片中作为最主要的线索贯穿始终。它的存在引起了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关注。首先是小贵,这个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的乡下少年,因为一份快递的工作而拥有了一辆能够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从而突然拥有了与初到城市的不安与恐惧相对立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对于小贵而言,自行车不仅是他的求生工具,还是他生存在城市的一个确证,寄托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期待与梦想。“车在人在”成了小贵努力工作热爱城市的唯一证明。而与此对应,“车毁人亡”也便成了小贵潜意识里为自己设定的悲惨结局。所以,自行车的存在与消失于他而言,那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观众自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寻找”直至“抢夺”自行车的过程中,他是那么的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小坚则是电影里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设置,他属于城市的平民,成长在一个拼贴重组的家庭,虽然没有辍学却也只是就读高职学校,这样的境遇使他基本丧失了树立理想实现报复的雄心而只能自我安慰的度过日日月月。家庭以及学校不能够为他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满足,所以那辆本不属于他的自行车成为他自我满足的手段以及抗挣命运的方式,而“寻找”直至“抢夺”的过程体现了小坚对于无奈的生活以及平庸人生的一种反击,自行车的“存在”是战胜困境片刻的成功与胜利,而自行车的“消失”成为命运无情的戏弄与嘲讽。以自行车为符号象征的“物”的存在价值,在这部电影中被导演赋予了更加沉重的意味。它与人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悲哀的是,“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的存在,“物”的消失,又赤裸的验证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的消失。
在电影中,导演还设置了至关重要的两个女性配角,小坚的女友潇潇与穿着红色裙子的小保姆。小坚与潇潇的情感关系是以自行车为基础的,影片中潇潇第一次与小坚同行时所说的唯一一句称赞小坚的话就是“你的车挺好的”,并且,通过潇潇和一些女同学在铁道旁边观看男生表演车技等情节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导演试图通过这些建立起了一种象征关系。当小坚拥有自行车时他也获得了同潇潇平等对话的权利,当他失去自行车时他觉得自己在情感面前失去了优势的确认。自信的丢失让他认为在女友面前失去了自尊,只有通过羞辱对方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更有趣的是,自行车甚至成为了小坚无意识中的情感依托,超越爱情与亲情。所以当潇潇给他机会吻她时,自行车的被侵犯使这一行为受阻。所以在自行车反反复复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之后,小坚选择与小贵的妥协来分享这辆自行车,而当最后即使是拥有自行车的小坚也无法赢回潇潇的心时,自行车于他而言的价值意义突然丢失,胡同里的追逐成为一场祭奠“消失”再度唤回“存在”的仪式,无奈却神秘。穿红色裙子的小保姆则是始终作为小贵窥视的欲望客体出现的,那身红色的裙子,那双红色的高跟鞋甚至那红色的嘴唇,都成为小贵想入非非的诱因。当小贵找回自行车后兴冲冲的赶回小商店时,撞倒了惊慌失措的小保姆时,他的欲望呼之欲出。当然,导演并没有将人物心理的渴望设计成猥亵的占有,而是让昏倒在地的小保姆,躺在了自行车旁边。这幅画面在某成程度上蕴含了在小贵的心中,自行车代表着欲望的满足,自行车亦是实现欲望的工具,拥有自行车的他才能获得城市带来的喜悦与认可。所以,“物”的存在与消失,成为被异化了的“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的象征。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多元的阐释角度。导演通过一辆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正是当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两种人群,来自农村的打工者以及城市的平民,他们的共同点是同样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生活困境。这两种人群在城市中交锋,演绎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进行曲。他们似乎属于永恒的夹缝状态,既不能够甘心于现状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一台冰箱,在三个路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的前行。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自行车终于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翻倒在地。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通过自行车暗示着承受并不能成为人生最终的结局。于是,又一对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坚守”还是“逃逸”,成为不能够避免的又一艰难的抉择。
通过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选择的进城务工者与城市平民所处在城市边缘地位的矛盾心理。城市里玩极限自行车运动的少年,拉帮结伙沾染上的**习气,这群人在同年龄人中无疑处于边缘地位。在这里,导演刻画边缘人物的偏爱表现得非常明显,他通过自行车将城市中各种阶层和职业的人联系了起来,跑快递的、开杂货铺的、小保姆、个体老板……当然还有街上形形色色骑着自行车的人。导演通过情结的巧妙设置把城市人和民工的生活并置于故事中。通过两种人之间的交往和彼此之间对待对方的态度,使影片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和探讨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而具备了主题阐释中具体客观的价值意义。
电影的高潮部分,小贵与小坚终于在共同拥有一辆单车的前提下结成了同盟,被另一伙少年无情的追赶。胡同里穿梭的戏份并不仅仅满足了戏剧冲突的需要,更是在隐喻的层面上表达了导演对于面对困境是选择“坚守”还是“逃逸”的探讨。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小坚在爆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逸”,他放弃了对于自行车的占有,似乎更是放弃了作为生活的斗士获得胜利的最终权利,“寻找”的过程于他而言,是刺激而痛苦的,在不堪的现实与无法摆脱的城市优越感之间,他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也无法确立面对困难的最终态度,一切在粗暴的混乱中宣告结束。虽然最后他善良的挣扎着试图推开小贵,用“那不关他的事”的疏离去表白作为坚强的自我最终的勇气。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完成压抑在城市地层的平民对于农民工的告诫,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着浓厚的寓言意味。然而一切徒劳,小贵选择“坚守”,他抗着破烂的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虽然迷茫,却仍满怀期待。“寻找”将成为以小贵为代表的人群的生活状态,虽然,这样辛苦的“寻找”,或许是没有答案的漫长等待。
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导演王小帅回到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以几乎直线型的叙事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并以一种冷静和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对生活予以真诚的关照。
“寻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却往往使人感受是辛苦的状态;“寻找”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人生想象,但却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伤害所导致人性深处的彷徨。观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使人在不断自知与自省的过程中去深刻体味,人生是一条神秘莫测的艰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