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咱们这里樱花湖的夜景,就像小香港一样”,一天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妈抬高声调地说了一句。
就在这个寒假吧,又要从上海回到家乡那个印象中的小县城,为了不让自己闲得无所事事,所以就提前找了个实习,实习单位是一家报社。
工作做久了总归是枯燥乏味的,每天上班,编辑微信,偶尔出一次采访,写写新闻稿,然后下班。
本以为自己会这样子日复一日地度过一个月。没成想,这次实习竟然扭转了曾经根深蒂固地种在我脑中的看法“大学一毕业就回家相当于没出去过”。
实习的第一个周,办公室里有位刚结婚的姐姐请了一个周的假去度蜜月了。直到我无聊时刷微信朋友圈才发现,那个姐姐和她的老公竟然去了阿联酋迪拜玩了一个礼拜。
我感到惊讶的并不是他们去度蜜月的地点那么高大上,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小县城里的夫妻一样可以跟得上时尚的步伐,一样有着和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你我一样的梦想和野心,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
我发誓这件事情是我整个寒假都在思考的一个事情,过年走亲戚时,家里有到了适婚年龄却依然单身的姐姐,被七大姑、八大姨催着回老家找对象结婚。
刚毕业在北京打拼的姐姐呢,家人们又催着她该回家了,每个月发的工资扣除税和租金所剩无几,为什么还要在北京待下去......
从大人们嘴里说的每一条理由都像一根根箭一样,扎扎实实地射在游子的心里,渗出一滴滴血无处安放,悲伤只得倒流回体内。在家长的眼中,我们的坚持似乎一文不值。
我觉得人每天那么辛苦的活着的意义就是有一天你会看透和释怀还有渐渐成熟。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曾经我以为,既然去了大城市上学,毕业以后就应该努力留下来,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拼出自己一席之地才有脸面回家。
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想法还是太幼稚,因为,只要热爱生活,无论在哪里都能活得很精彩。
在我们忙着在外地读书和每天挤地铁挤公交上下班时,我们的家乡其实也在悄悄发展起来。
而我们每次回家却依然带着对家乡的偏见,小县城没有生活,小县城装不下我的理想,宁肯要大城市的一张床也不要小城市的一套房......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让你多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其实到头来,让我们像吸毒一样肯死心塌地的留在大城市里的理由无非就是资源,自由,包容,大城市资源丰富,机会也多。
相比之下,小城市注定稍显逊色,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离开的那么长时间里,虽然你放弃了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却并没有放弃它自己,而是努力地跟上你们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摩登,越来越辉煌。
可事实是很多人一边在大城市生活着,一边抱怨着找不到钱多事儿少离家近的工作,抱怨大城市的人没有人情味儿。
假如每一个从小县城里走出来的高材生毕业后都没有回到培养他们的地方,而是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所谓的没有人情味的大都市,那么小县城永远只是小县城,无论它怎么努力,它都很难跟上大都市的步伐。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牺牲”,或者是没想通,依旧困在自己的思想牢笼里。
在上大学期间,家人为了扭转我对家乡的偏见可谓是处处暗示,费尽心思。偶尔就能在微信上收到一条爸爸发来的关于政府资助回乡大学生的文章,又或者是某某某大企业要在家乡开公司啦,这次是中央投资支持的,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
不过我很庆幸,最后我是被自己说服的,因为这次我看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窝在小城市总有一天也可以环游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是吗?
不知道这样联想合不合适,就像是颇受争议的《变形记》这档节目里,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交换身份,难道农村孩子在大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就能留下来不回去了吗?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呼吁大学生毕业就要趁早回家,而是想告诉他们,也告诉自己这个道理,回到小县城照样可以生活的很好,甚至更好,只要你热爱生活,荒村野外也可以变成后街花园。
如果你在外面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那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可是如果你在外面漂泊地很辛苦却还看不到希望的话,就回家吧,只要你热爱生活,不管在哪里都能活成你想要的模样。
文| 星光不问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