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鲁迅先生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一百年过去了,大概还是有为数不少的人没想过怎样做父母,不知道怎样做父母,鲁迅先生启蒙的想法实现起来还真是很艰难,怪不得两会上有代表提出“父母要持证上岗”的提案,这应该不是个无聊的想法。今天,重读了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发现先生真不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即便放到现在也是振聋发聩的。
比如,“父子间没有什么恩”、父母不应该以“孝”的名义向子女“责望报偿”。
先生引用了一首“劝孝歌”:“儿子上学堂,母亲在家磨杏仁,预备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这种论调是不是很相似:“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供你上学,给你买最好的东西,给你报最贵的辅导班,你考这么点分数,对得起我们吗?”记得十年前,孩子的奶奶和父亲两个人就融洽不起来,她奶奶满腹委屈:“当年生你遭了多少罪,晚上枕着胳膊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她父亲一听就上火,母子两个经常闹别扭。
鲁迅先生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恩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如果父母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用心地付出了足够的“爱”,孩子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长大,而不是经常被打骂、被斥责、被冷落、被嫌弃,大概率长大后不用父母讨要,孩子也会主动、自觉、心甘情愿地感恩自己的父母,否则即便父母以“孝”的名义去绑架自己的孩子,两代人的关系也是僵硬的、冷冰冰的、没有温情的。
鲁迅先生说,“拼命地劝孝,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
再比如,鲁迅先生说,对孩子一要理解,二要指导。
他说,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缩小的成人”,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确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成人对人和事的看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殊不知孩子没有你的经历和感受,他无法理解和接受他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大人却抱怨孩子不听话,总想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意见,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鲁迅先生强调,“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有一部分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据我家孩子的姑姑、大伯说,孩子的父亲从小就是挨打长大的,怪不得他处理事情的方式总是很粗暴,孩子爷爷的棍棒也没把孩子父亲打成才,愣是打出了一个“口不择言,行不择路”的祸事精。
鲁迅先生反复强调,独有“爱”是真的,这大概应成为亲子关系的原则性字眼吧。至于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每一位父母用心琢磨、用心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