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素质高有魅力让我们敬佩,有的相对而言,我们并不是太喜欢。
有些人很优秀有些人很平庸,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样造成的呢?
差距主要由两方面造成。
第一、环境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
如果一个人,生长在一个比较开明,父母恩爱和谐的幸福家庭,或者物质条件比较好,他的眼界就会比较开阔,这是先天环境,个人很难改变。
其次是教育环境,不同学校之间有很大差别,学生之间也有很大差别。就像清华北大的学生、师资力量同技校相比……好吧其实没得比,差距太大了。
最后一个环境是运气,不得不承认,有些人运气就是比较好,机会来的时候赶上了,抓住了,就此改变一生。
第二、个人
有很多人,家庭条件并不好,贫穷、父母也没有多深的感情,但是靠个人努力与拼搏,不断进取,摆脱了困境。也有人,家庭物质条件比较好,但父母溺爱或者没有给予爱,孩子也不思进取,长大后可能会变成纨绔子弟。
小时候我们从小学开始,都是懵懵懂懂的孩子,起点是差不多的,但是数十年后不同的人境遇差别非常大。
非常重要的因素:目标、毅力。
当一个人朝着一个目标坚定不移的,有耐心的走下去,有计划的去完成自己的目的,不断提高自己,他就是在进步的。
注意,有些情况是,有些人看起来比较努力,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那就是方向或者方法不对,或者只是机械性的“勤奋”。
天生智商高的聪明人还是少数,智力有问题的人也是少数。我们大多只是普通人,俗话有言“笨鸟先飞早入林”。我们不聪明,没有特殊的家世,如果再不勤奋,就会与其他同龄优秀的人差距越来越大。
大家可能听说过听说过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残酷,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有的更富有,贫穷的更贫穷。
如果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富有家庭,也是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的。
富裕的人少,但同样,能够自律并且坚持的人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懒惰的。
人,勤奋点,工作,多做点,没亏吃。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一点便宜都不想放过的人,也无法取得比较好的成就。
不同人对自己的要求,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有要求,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真正的想要或者习惯去做。
就像当着人的面不乱扔垃圾,等没人了随便扔,就是“表现给别人看”这一心态。
美人之所以是美人,先天美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美之心和常年维护美的行为。有些老太太,老了发福身材走样,打扮的邋里邋遢,一般生活也不会特别顺遂。有些则不同,即使年老,仍旧保持着较好的体型,打扮的干干净净,有的还画着淡淡的妆,讲话温和有礼,这样的女人一定美了一辈子。
有些事的确很难做到,比如自律,比如减肥……
如果我们因为“难”,就不去做,那么这对于我们永远都是困难的,步伐也就此停滞不前。
很多事难住了我们,但同时这也难住大部分人。
做对于我们来讲,不断做自己认为难的事情,走出舒适区,征服一个又一个挑战,我们就赢了。
想要缩短与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拉开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要做到:
1.让自己处于一个好的环境,先天的无法改变,但是有些环境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们可以去大城市、考更好的学校、去更好的公司等。
2.目标+毅力。
3.对自己有要求。
4.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挑战自己觉得困难的事。
5.永远不要放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