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开篇就讲到了君子,但那时没有过多解释,后面还会有零星的篇幅讲到,由于这里连续三节都讲君子,我在这里多讲几句。
君子:君是会意字,从“尹”,表示治理;从“口”,表示发布政令;合起来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发号政令。“君王,君主”是孔子以前的意思,到孔子这里,他把“君子”赋予了正面积极的意义,暴君也是君王,但不能是君子了,反过来,君子就是在道德上完美的人。而孔子所说的君子其实仍然是治理国家的人,因为治理国家不能只依靠君上,还得靠“君下”,也就是君子们。因此这里的“君子”仍然是士大夫等统治阶级。
器:器皿,工具。器具做成之后,往往用途就已经定了,不能改变。而古代器具的用途,一般是一器一用。历来解释这句话的人举例子,比如杯子只用来盛水,而不能用来扫地,笤帚只用来扫地但不能用来盛水。其实现实生活中,杯子除了盛水还可以盛其它液体、或者小固体等等。笤帚除了能扫地还能扫墙,还能打人(小时候没挨过笤帚打的同学可能就不知道这个意思了,可以脑补鸡毛掸子)。可见历来注解其实是先把把意思说出以后再为自己的注释找理由。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而解释也不完备、牵强附会。
既然讲到了“不器”,那么这里讲君子就只是外在技能方面的,而没有讲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因为小人在技能上也可能“不器”,故而这段话的重心不在器,而在君子。
首先,君子要“成器”,试想治理国家的统计阶级士大夫,必须得有技能可以为统治者所用?其次,君子要“不器”,试想治理国家的统计阶级士大夫,怎么可能就一种本领呢?最后,应该想到,“器,不唯器”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简单解释一下:
夫子曾经说过:君子不能做只有一种用途的器具。
书不尽言,当我们读到“君子不器”这简单的四个字时,脑海中是不是有很多想法?
君子应博学多才,哪里都可以用,也就是君子应是多面手,又红又专,哪里需要哪里搬;君子“技多不压身”,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值得肯定的人。
前些年经常提到的“木桶效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君子如果不是全面的人才,而是如同围成木桶的板子中缺了一块,或者有一块是短板,那么君子的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虽然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但毕竟这样的人不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必然是一个综合素质超级强的完美存在,缺了任何一种美德和能力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另外在现在的生活中,无论是哪里的幼儿园、小学,都会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或者特长,但这个兴趣特长不是学习文化知识的特长,而是文化知识以外的其它能力。到了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人,作为工作中的普通人还是占了80%以上。但是如果一名程序员写代码能养家糊口,还会拉小提琴,或者还会写剧本,那么他可能是程序员里拉小提琴最好的,编剧里写代码最棒的人。“君子不器”恰恰也是现在“跨界”如此流行的一个缩影,这年头,没有点综合才艺还真不好意思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