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和我说起,“有一种性取向叫做lithromantic,指的是在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后,当知道他对你有同样感情后,你就会讨厌这种感情,甚至不再喜欢他。”
“这类人会对他人产生爱恋感情,但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他们有的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则不能,他们十分享受这种单向的情感指向关系,甚至不需要回应。”
豁然开朗。经历了那么多次戛然而止的感情,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精神状态,甚至很自责,因为在一次次追求和放弃之间,伤害了别人,却控制不了,或者说勉强不了自己,原来凡此种种,是性向出了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遭遇还蛮特别的。至少,有了名字,面对来自外部(朋友)内部(道德)的质疑时,更容易给出个解释,也更容易找到组织。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们倔强地不需要抱团取暖。
但是说性向太绝对了吧。性向先天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改变的因素微乎其微。如果lithromantic真是一种性向,那姐岂不是要打一辈子光棍T.T
抱着自我拯救的心态一头扎进帖吧知乎和微博,发现,男生很少lithromantic,一方面刚把人家追到手就丢掉的男生会被大家骂渣男骂到死,另一方面因为男生们有更强烈的生理冲动比较少在追求中后劲不足。那么,大部分面对这种状况的都是女生,是否因为女生心思细腻,往往追求纯粹的感情,而选择用主动结束的方式来逃避风险呢?
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回避型依恋者。他们有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对爱情多疑和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对爱情做出承诺,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幸运的是,依恋型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从形成的原因来说,这种人格可能是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导致的。中国有许多父母“太内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极少给予赞扬和肯定,以致于孩子对亲密关系就有个模糊的意识,那就是冷淡即常态。他们从未学过如何正确表达感情和需求,于是自动关闭了亲密关系里的这部分功能。成年后的回避型依恋者,需要分析自己真实的心理,补上这一空白。
譬如说,朋友发最初那段描述给我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瞬间的迟疑,但我认为这是最外层的表象,更深一层的心理原因在于,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规避风险。
或许有的人曾有过一次或者几次失败的感情经历,或许你曾思考过,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但是没法改,或许一旦对方响应你的追求时你会开始想下一步,然而就是这想想也令你害怕因为你知道问题仍在所有的努力不过是重蹈覆辙,于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到轻视、感到恶心,那是潜意识迅速给你加的一层保护意识。
又或许在刚开始接触时对方只是一个朦胧的印象,他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来自于你的想象,在不断接触当中你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你开始质疑但又不愿那么早放弃,毕竟不到最后不知道结果,同时你安慰自己可以随时抽身离开,但是当你得知对方也喜欢你后你开始考虑你们的关系,很多很多原来忽略的问题就浮出水面,而你恰好是对感情要求比较纯粹的人,毅然选择逃离。
说到底,首先从心理上接受自己,这没啥可自卑的,当然也没啥可骄傲,一切平常心对待。其次男生们需要接受伴侣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许她不善于口头表达,但是可以找到别的沟通方法,明白对方的心意。
有时候一直在原地打转,才会一次又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跳出来,面对那些你埋在心里的质疑,理顺因果。相信可爱的你会有足够的底气和运气,去遇见对的人。
我是乔乔,独立又理智的女生,如果你想继续看看我,想和我聊天~ 欢迎关注我,或许我会把你的故事写进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