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开卷有益”、“腹有诗书自气华”,读书的好处大家都明白。但对很多还没建立起阅读习惯的人来说,总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书海茫茫,我要从哪本看起呢?”“想看书,可是一本书看了很久还停在第一章,怎么破?”这些都是常见的困惑。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读书达人、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中,给困惑的朋友提出了一些实用的阅读建议。这本书很适合还没有建立起阅读习惯和阅读体系的朋友,书中提供的建议有助于这类朋友找到方向、开启自己的阅读之旅。
首先,不要望文生义、被副标题“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误导。作者的确是脑科学家,但这本书并没有引用很多“高大上”的脑科学知识来证明什么。恰恰相反,作者坦言,“‘脑科学’其实尚未了解大脑”。不过,作为一个阅读达人,他对阅读的经验之谈,的确很有借鉴意义。并且,长期保持对优质书籍的阅读,的确能够磨练大脑,增长见识、促进思考、提升脑力。
给想要建立阅读习惯的人的建议:“杂读”、少量读、读经典
我很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大脑适合“杂食”。
阅读就像吃饭,大脑就像你的胃,适合“杂食”。吃饭的时候,通过“杂食”搭配,才能营养均衡。阅读也一样,要把不同领域的书籍搭配起来,“杂食”阅读,吸收的知识和信息才更全面,还有可能在陌生领域发现新乐趣。
交叉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能帮人拓宽眼界,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多样,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很多时候,绝妙的灵感就是在意外的碰撞中产生。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一个“危险性”的概念。他建议读者尽力去尝试读一些“危险性”的书。其实,这个“危险性”,就包括那些能够挑战自己的认知、突破自己熟悉范围的书籍。
在《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中讲过日本高铁的例子。为了提高车速、同时降低穿越隧道时的巨大噪音,设计团队参考了翠鸟的嘴型特点,将日本高铁的火车头从子弹形状改进为流线型设计。这就是更高速、更节能、更安静的新干线。它是生物学知识和工业设计理念相碰撞的典型例子。
阅读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刻意把阅读领域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最好主动去探索陌生领域。你不确定哪本书、哪块内容就会让你收获新知、豁然开朗。
所以,“书海茫茫,我要从哪本看起呢?”不妨随意从几个陌生领域开始。当然,最好选择相应领域内难度适中的书。
给想要建立阅读习惯的人的建议:“杂读”、少量读、读经典
开始读书时,可以把整本书拆分成小目标,一点点读完。
书翻了几页,就再也读不下去了,还没习惯阅读的人常有这样的烦恼。怎么办呢?那就降低心理上的难度,比如每天十页书。饭要一口一口吃,书可以一点一点读。
刚开始为什么看不下去?很多人其实是被整本书的厚度吓到了。“那么厚,怎么看得完”,这样想想就放弃了。
面临巨大的、一看就完不成的任务,人们自然会产生畏难心理。但是,如果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就不那么可怕了。不要想着一两天就要读完整本书,只想着今天读完眼前这十页,这很轻松就能达到。这样信心慢慢增长,就不再惧怕读书,读书习惯就可以慢慢养成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从头到尾读完。不感兴趣的书,大可以放弃;不重要的内容,大可以跳过。还可以配合“杂读”的方式,同时读几本不同的书,每本分别读十页。
所以,“想看书,可是一本书看了很久还停在第一章,怎么破?”那就拆分成小目标,每天读十页,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