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个不懂社群的人谈社群。
这个人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社群”这个词(他一直在传统行业,没有怎么接触过互联网行业),所以花了一些时间去解释,同时用上了各种比喻、对比、案例等,以便于他理解。
终于和他说清楚了“社群是什么”,他也理解到了,而后马上又问:听你说很多企业现在都开始做社群了,那么,社群对企业来说,有什么用呢?
这是个好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的起点,往往源自一个基于兴趣爱好或者各种垂直标签而形成的社群。
通过社群,企业不仅能精准的找到目标用户/客户,还能通过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深刻洞察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还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来针对性的研发迭代产品,并通过凝聚超级用户,借助用户的社会化传播,实现产品的裂变和增值。
品牌和用户一旦通过社群建立了实时连接的互动关系,完全会颠覆传统的商业逻辑。
产品和用户之间不再是功能上的链接,社群经济赋予了产品更多的东西,比如口碑、价值观、拟人化、IP魅力等。
四种变现模式
要让社群成员持续在社群中创造价值和获得收益,就要让社群成员形成一个共同体,将自身融入到这样一个大于自身的共同体中,去定义某种意义、承担某种使命,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贡献感。
同时,一个能够持续运营、一个能够长期给社群成员带来利益的社群,也离不开商业价值的输出和供给,那么社群的商业价值来自于哪里?
目前已经实现经济变现的社群,简单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
会员制社群
产品型社群
流量类社群
工具型社群
我们分别来聊一聊。
会员制社群
会员制玩法已经成为主流,会员制的核心逻辑是通过预收费增加用户的沉没成本,让社群成员留存在鱼塘中持续进行消费。
会员制社群,本质是提供服务。
当然服务的范围很广,包括提供行业资讯、提供行业中的资源链接,提供展示平台,提供知识和答疑,等等。
会员制社群的盈利模式,毫无疑问是会员费。而用会员制做变现的条件,是具备长期输出内容的能力,靠内容的输出来吸引流量。
目前做会员制做得比较好的社群有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大熊会等等。
在这些社群中,对于社群成员的主要激励方式是特权、积分、利益返还等等。
产品型社群
很多人以为,只要拉一群人到同一个微信群,然后卖货给他们就是产品型社群了。
其实,做产品型社群,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个让人无法轻易复制的产品,并且能通过社群运营带来用户极强的参与感。
产品型社群要持续存在,本质上需要依靠口碑营销。
与用户构建深度链接关系的社群,在产品质量过硬的情况下,能够很容易的让用户成为产品的口碑传播者。
一群有相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聚在一起,会产生群蜂效应。
他们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本来也就能够对产品本身产生“反哺”的作用。
不过,产品型社群前期要吸引精准的目标用户,需要找到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引流产品或服务。
流量类社群
流量类社群的主要盈利模式是聚集流量,推广产品。当然,这个产品不一定是自己的产品,也不局限于某一种产品。
流量类社群的观点是,你有一个“人们基于相同的兴趣标签、价值观和认同感而聚集在一起”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面,用户稳定互动、粘性较高。
那么,只要社群规模合适,这个群就会变成一个渠道,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推广,因为群内人群精准。
简单来讲,就是把流量聚集起来之后,利用这些流量去赚钱。
比如说现在常见的知乎互赞群、拼多多砍价群、小程序互助群、电影下载群等等,这些群里面的人群,都是精准流量。
很多人建立了这种拥有精准流量的社群之后,只要社群成员对社群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有了,就可以在里面推广其他产品,比如课程分销、小说分销等等。
工具型社群
工具型社群的理念是:社群就是工具。
社群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产品一样,是产品你就需要提供价值,而价值是在特定场景下的价值,离开了场景谈价值就是空谈。
要做工具型社群,就要找到目标用户的痛点,然后通过提供相应的工具,来解决用户的问题并增加用户的粘性。
比如说,做社群的人通常会遇到哪些痛点呢?
微信群没办法实现自动化管理——于是就有了群管理机器人的工具
裂变过程中无法自动切换——于是就有了活码这样的工具
微信群没有办法沉淀语音——于是就有了语音导出这样的工具
……
所以,工具类社群只要具备有策略的引流能力和精准的用户需求把控能力,并且能提供工具来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就能成为一个活得风生水起的社群。
如果一个社群不能有意识的打造一个或几个品牌活动,让别人一看到这个活动就联想到背后的社群组织,那么这个社群的生命力也是堪忧的。
好的社群会朝着品牌方向发展,通过社群成就一个品牌,使社群品牌成为一种文化价值的承载物和表达体,然后通过品牌延伸来构建社群生态圈。
毕竟多数情况下,社群的商业利益还是来自于当社群成为品牌之后,跨界整合资源提供的服务和链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