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下午,独自静静地看完《四个春天》。
关于这部家庭纪录片的好评与赞誉,已有所了解,画面优美,真情感人,豆瓣评分8.9。
这是一部“无心插柳”之作,北漂近30年的导演兼拍摄者陆庆屹,把2013到2016四年回家过年,拍摄的春节家庭日常,以及前后延绵十多年的家庭团聚影像片段,加工制作而成这部意味悠长的纪录片。时间大概花了6年,成本1500元。
主角是导演年老的父母,配角包括姐姐、哥哥等亲戚和邻居,主要地点在贵州黔南独山县,导演的老家。主要故事是导演在四个春天里回到家的所见所闻,都是最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做吃的,接待亲戚,拉家常,放鞭炮,上山打蕨菜等等。
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城镇家庭生活场景,却在片中截取的平凡日常片段之中,营造出一份浓浓的诗情画意,奏出一曲对生命流转荡气回肠的讴歌。因为是纪录片,导演此前也没有任何拍摄电影的基础,只是把他观察到、感受到的景象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因为这份真实,这份影像记录拥有了超越艺术虚构的力量,也拥有了恒久叩动人心的底蕴。
父母日常生活的诗意,最显而易见的,在于他们随时歌吟,随时起舞。母亲切菜时,也会欢唱;在厨房里忙活,也会留下挪移舞歩;招待客人之时,更是大家一同歌唱;登山穿过竹林时歌声飘扬,同时舞之蹈之。在这里,我才真正感受到,歌舞原来本就是人们表达内心喜乐欢快最自然的举动,生活处处是舞台,随心而歌,纵情而舞,这才是对生命体验最自然的礼赞。母亲唱的山歌里,有一句是“人无才艺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
父母日常生活的诗意,也处处体现在他们的人际真情之中。2014年5月18日,是父母两人结婚50周年金婚纪念日。母亲18岁嫁给父亲,相濡以沫50年,爱情早已变成化不开的亲情。母亲在洗刷采回来的药材时,父亲从屋里端出一碗美食,先尝了一口,说“好吃嘞”,然后很自然地用勺喂给母亲吃。这一幕真切而平实,却是父母感情深厚的自然流露。父母接待来走亲戚的老姨和姨夫,聊家常,吃饭、唱歌,回礼和送行,这一幕幕其乐融融,亲情同样自然而然显露其中。人间真情,无论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诗意。
沿袭与仪式,也是富有诗意的日常。母亲一次告诫导演“以后如果我们不在了,你们要记住家里的传统”,这传统大概就是祭拜祖先,做腊肉及回家过年。父亲每次过年祭拜,都会在堂屋的桌上供奉满满一桌菜,然后烧纸,磕头,口中念念有词。在给女儿上坟前,老父亲特意砍了一根竹子,剔去枝丫,把坟缥挂在上面,然后插在女儿坟头。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出父亲对祭祀仪式的郑重其事,对仪式的遵循,是心中对神明的敬畏,仪式感连通敬畏之心,是诗意生活的起码规矩。
父母日常生活的诗意,当然显现在父母对生活环境的营造上。房前房后,屋顶阳台,随处可见他们养的花花草草。邻居将已经养好的梅花送给父亲,当是知道他养花的爱好,特意准备的。家中天井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四周用不同颜色的瓷砖贴了一个八卦,池子里面隔出一环,里面放上水,养金鱼。如此设计,可见用心。境由心生,有诗情画意的心,则有诗情画意的景致。
父母把生活过成诗意,也在于淡然面对逝去,同时不断尝试新的未来。姐姐突然去世,对父母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二老并未显露出过度悲伤。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或许正因为对人最终的死亡有清醒而超脱的认识,所以二老才活得这么用心,活得这么喜乐。二老也不断尝试体验新的生活,新的事物,2017年二老到丽江旅游,可能是难得一次的出游;在儿子的教授下,二老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学微信和网银。父亲在能够吹拉小提琴、锯琴、箫、二胡和笛子后,又开始学弹钢琴,还学养蜜蜂。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可贵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可以使人永葆年轻的活力,还能够使所学的新东西丰富人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有乐趣。
纪录片最后,父母撑着伞,在姐姐的坟头低吟浅唱,并回忆舞蹈动作,接着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远处群山云雾缭绕,片子结束。那片绿色的田野,让我想起《那人那山那狗》里荡漾到人心里的绿色,那云雾遮掩的山峰,让人隐约有仙境的感觉。或许因为没有西方意义上宗教信仰钳制的缘故,中国人向来对生命的体验,有着更深刻纯粹的感悟,春花秋月,人生无常,世间万物,如白驹过隙。故而,中国人向来更注重现世的生活,此心此身此时,是最重要的,安放好当下,才能安顿好过往与未来。而当下此身,又是最大“麻烦”,老子云“吾有大患,及吾有身”,现实的种种,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时常有让人难以自持的磨难艰险。
如何破除种种现实障碍,使人安于且乐于此时此刻呢?苏子瞻说“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也就是说,超越“物欲、物相、物执”,那就没有什么不快乐。物,是物质,属阴;乐,是精神,属阳。物欲是第一层,金钱物质,可见而所欲者,美女俊男,也属此列。物相是第二层,功名利禄,偶像崇拜、迷信等等。物执是第三层,是我心所固执的对物的念想,是破除物欲物相之后,仍蛊惑人心的东西,比如我所固执认为的理念、原则或妄念等。
缘起,种种法生,并无一定之规。“游于物而乐”,只能从人们生存的状态中,去揣摩评判得乐几何,是否真乐。《四个春天》里的父母,就呈现了一个得乐无穷,真“好玩得很”(这四个字父亲说过几次)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乐”,与“人活着,快乐就好”完全不同。这种乐趣,大抵是需要经历过人生酸甜苦辣,经历过生命风刀霜剑之后,才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核,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乐观主义。拥有它的人,才会真正呈现出乐观、有趣及喜悦的气质,才会真正显现有劲头、有活力且有希望的状态,也才能帮助人们抵御生活无休止的风暴,坦然豁达地面对世事无常,还能继续保持精进与勇敢,去经历和体验更多人生,正如导演在豆瓣状态里写的“人生没有苦难,只有经历”。
如何才能过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春节,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多年,仍无果。《四个春天》给了我特别的启发,把庸常升华得高雅,把平常吟诵出诗意,寄真情于爱人亲朋,无物挂碍,即可接人待物,触景处事,皆能自得其乐,别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