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彭几有言生平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曾子固即是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写的好,《醒心亭记》、《游山记》,《战国策目录序》都是传世名篇。彭几言下之意是:你曾巩散文虽好,可我偏偏爱读诗。如此说来,小庙也有一恨:恨星爷不说相声!
曾巩其实也写诗,他在皖北小城为官,就留下一首长诗《雪亳州》,乍一读感觉平淡,细读之下,才觉彭几所恨实在不虚。 “繁英飞面旋,艳舞起翩跹”,每到五六月间,杨絮漫天之时,就想起诗中写雪的两句,颠颠倒倒,也很是应景。
彭几所言五恨事,业被张爱玲所引用,《红楼梦魇》曰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二位高人之所恨,两恨相同,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
鲥鱼,与刀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这三鲜皆非定居类江鱼,平时遨游四海,只在产卵繁殖季节洄游淡水。
鲥鱼夏季洄游,入江后逆流而上。沿途虽皆能捕获,但只有当它游到安徽当涂时,味道才呈最佳。因此鲥鱼虽在珠江、钱塘江也有出产,可古人评之 “四大名鱼”,则点名产地为长江,“四大名鱼”亦云“鱼中四美”,分为: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
鲥鱼鲜美,古往今来为之倾倒者如过江之鲫。东汉严光被光武帝招募,辞召之由为不舍鲥鱼味美;板桥有云“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东坡先生亦有云“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东坡先生爱鲥鱼,并且给它起了个别号“惜鳞鱼”。
“惜鳞鱼”,意思是此鱼极爱鳞。话说渔家捕鱼,鱼入网中必挣动反抗,而鲥鱼但遇渔网,则不挣扎,静止不动,任由渔家捞取货卖烹食,宁死不伤鳞。名厨得之,亦必带鳞蒸食,不除其鳞,以全其志。
鲥鱼,鱼中子路也。为什么要比做子路呢?因其志可与子路媲美。
子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公元前480年,子路六十三岁,因卫国内乱,子路挺身而出。混战之中,帽子被敌方打落,帽子被打掉很正常啊,这正打着架呢,以命相博千钧一发,别说帽子,裤子掉了也顾不上啊。可子路却不避刀光剑影,单方面停止了战斗,弯下腰把帽子捡起来,端端正正戴好了,稳稳的系上带子。敌人趁子路拾冠之际,将其击败。子路继而被戮,死后受醢刑,被剁成了肉酱。子路有言:“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是迂腐吗?非也非也。子路为救其主,挺身入险,本知无生还之幸,君子视死如归,慷慨赴死从容庄重,绝不能慌张丑陋。子路如此,鲥鱼亦如此。
子路原本可避死。在从郊外赶赴城内的时候,路上曾遇同僚高柴,高柴对子路说“门已闭矣”;“莫践其难”。子路却回答:“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思是说,既然端着人家的饭碗,就不能在人家有难的时候逃避。
君子之德,千古浩荡。子路的故事每次读起来,都崇敬不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子路的精彩与壮烈,也曾与酒友谈起,显摆效果不错,一众都很爱听。
但也有例外,曾有一位方先生,听了很不高兴,怪我有影射讽刺之嫌,酒桌之上大发雷霆,差点没把我的帽子也打下来。
这位方先生,每日里白衬衫黑裤子,腋下夹个公文包,皮鞋擦得锃亮,往返于各商业公司之间,或大大小小社交场合。方先很忙,从二十多岁起,他就如此这般,不辞劳苦地忙着给自己找工作。
方先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哪都干不长久,多则一年少则三月,总是不欢而散。此中原由可归结为八个字:“人是好人,酒是孬种”。方先生爱酒之人,酒量尚可,但酒后易怒,逢醉必闹事,实在得罪过不少人。
例如他到了一家公司上班,同事们熟悉了,凑个酒局联络一下感情,社交需要嘛,挺好的事。可方先生赴酒局,必会与其中一位或数位恶语相交,甚至拳脚相向。
与他同饮,若看到他脸色由晴转阴,斜着眼睛把同桌一个个看过去,就是要开始找茬了。击鼓传花似的,眼神最终落到谁身上不动了,一场吵闹就在所难免。有这么个坏脾气,他在哪里能干的长久呢。
不长久就不长久吧,方先生索性把“找工作”当成了职业,只要有招聘的他就去,能入职就混底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行行出状元,混日子也被他摸索出了门道,他专门应聘销售业务职位,一般公司招聘业务人员,头一个月培训,天天上班开会,方先生准时应卯;第二个月开始出差,方先生借机游山玩水;第三月没业绩,拿了底薪一拍两散。
就这么个混法,倒也如鱼得水,待过的公司多了,自然认识人也多,对小城商业环境了如指掌,谁家生意如何他门清的很,看上去还真像个业界精英似的,却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就这么混着,无风无浪的混到了四十多岁。
可社会上方先生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家们也看出来了危害。现如今,很多企业招聘业务员,不设底薪,你愿意来工作欢迎,来了给你培训培训,提供个办公场所,然后就不管你了,能不能拿提成,看你自己本事。
日子不好混了,只能自食其力,搜肠刮肚给自己找生计,起先从爱好出发,想入“勤行”,开个小饭店晚上再卖点烧烤,可媳妇说啥不答应,说你这种酒疯子干勤行,能把命都赔进去。后来经人指点,在花市租了个小门脸,专卖装饰花卉。
方先生人脉广啊,待过的公司海了,豁出去老脸求求老同事,生意还真做了起来,如今衣食无忧,日子很是滋润。不足之处是,在花市仍爱凑酒局,老毛病没改,同行被他得罪了个遍。
小庙有次逛花市,不经意走进了方先生的铺子,他看到我来笑脸相迎,旧事重提道了个歉,说前年那场酒局多有得罪。这是方先生的长处,惹过的事不装傻,能服软认错,这或许也是疯了半辈子却没横尸街头的原因所在。
坐在花店里,一杯清茶,与方先生攀谈,请教何谓“海棠无香”?方先生半路出家,对花卉原本一窍不通,不着四六的瞎说一番后,送了我一盆“玻璃海棠”,他说,香不香的你自己回家闻一闻吧。
海棠其实也有香。彭几言之五恨后,却发现海棠是有香的。彭几有好友李洲被选去昌州主政,但李洲借故离家太远而改去了鄂州。彭几怪道:“你为什么放弃最好的地方呢?”。李洲不解,问“昌州哪里好呢?”。彭几振振有词:“天下海棠,唯昌州独香”。
古时昌州,是如今重庆地区的永川县、大足县、荣昌县和四川内江地区,被称为“海棠香国”。可海棠又何止昌州独香,段成式《酉阳杂俎》有言:“嘉州海棠,色香并胜”,嘉州是如今四川乐山,薛能也在嘉州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由此看,蜀之海棠应皆有香。
方先生送的这一小盆海棠花,放在了书桌后的窗台上。夏日午后细细观赏,虽只几叶娇柔,却引人无边遐想。心荡神摇之间,仿佛窗外,就是蜀国山川,海棠漫野、繁花似海。
对花枯坐意未足,又想起鲥鱼的梗。既然海棠有香,那鲥鱼是否真的刺多呢?
有关鲥鱼的资料很少,只好从同类间做比照。平时常见的鲤鱼、鲢鱼、鲫鱼、鳙鱼等属于“鲤形目”,其中鲤鱼刺最少,在90根左右,鲢鱼最多,有130根上下;而鲥鱼属于“鲱形目”,鱼刺多寡没有答案。但既然四大名鱼中它的刺最多,那么鱼刺数量定在鲤形目之上,应该大于130根。
鲥鱼重量一般在一斤上下,摆在盘中都不起眼,遇到小庙此等粗汉,筷子伸出去也就是三五口的事,这个体积对应130根以上的鱼刺,想想就觉得嘴疼。
很想弄一条鲥鱼数数到底有多少刺,可惜野生鲥鱼已绝迹三十年,用科学的说法叫“功能性消失”,若再过二十年还不出现,就可以用另一个词形容——“灭绝”。可再过二十年会出现吗?三十年都不见踪影了,难道还会有未来?很是让人怀疑。
鲥鱼不复见。
君子如子路者,亦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