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报告指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有利于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意思就是要让每一位公民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
我国有4万个村镇,8亿农村人口,潜在的客群大抵有3-4亿人,以客单价3000元,百分之十的目标渗透率来计算,农村市场应有1200亿的市场规模。
这样千亿级的市场,增长率和增长空间在目前的市场下都非常好,很多互联网公司也瞄准农村市场进行垂直领域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不尽人意。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长期以来金融界的定位似乎都围绕着“高大上”、“全球化”、“商业化”等高端词汇,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带来了草根金融的全民热潮,但其本身依然不能跳出行业主流的兴趣偏好,所谓”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一体化“等概念看上去很好,实际落地到停留在宗族社会的农村市场后基本白瞎。
一来,农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分散度,利用传统方式对农村市场进行线上开发必然不经济,依靠城市力量线下进行一村一镇的割据,短期可收获一些红利,但随着业务扩折,管理成本必然水涨船高,输血性的覆盖模式难以支撑起互联网公司所需的规模化扩张。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管金额、流量多少,整个流程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几乎都是差不多的。
二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一老一小”留守问题日趋严重,常住人口群尚未完成金融工具使用习惯的迁徙,大多仍局限于农信社、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传统机构。这些机构基本垄断了农民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品种单一,覆盖不全面,灰色地带多。
农民缺少理财的渠道,在降息政策不断影响下,城市市场已经完成两轮、甚至三轮投融资习惯的更替时,人均收入已经大幅度提高的农民们却连ATM机都难以使用,这其中甚至包括一部分三十几岁的农村妇女,她们通常要排很长的队在银行办理定期储蓄业务。
在一般情况下,当地的农信社或者农商行在县域的金融规模占有比例都会在40%左右,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就农村金融服务而言,农信系统已经扎根农村地区60年以上,当地潜在客户需求已经挖得很深,各地区农村金融格局基本较为稳定。
通过上述两点可以看到,农村市场几乎是闭合静止的“死水”,互联网金融所需的【流动】,【信用关系】都因农村市场的独特性而难以触及。
当然,对于农村市场的这些问题,互联网金融公司肯定不是第一批在农村市场中碰壁的,互联网电商大牛们早已在市场开拓中逐渐给出了一些答案:
2014年,阿里集团开始实施【千县万镇计划】,预计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2015年,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金融启动了3F战略,把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以及农村金融三个“F”打造成为一个以线下渠道为依托、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组合体,通过把每个推广员都成为一个移动银行,走镇下村,依仗强大的地推团队进行渗透。
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宣布启动“千县万亿”计划,通过农村淘宝服务站的负责人进行放贷授信,因为本身就是村淘合伙人,既接受过阿里的培训又熟悉村里情况。阿里巴巴在推进商业关系的同时推进金融工具,有了生产经营关系的约束,能够有效控制客户违约率。
两大电商集团各出奇兵争夺农村市场,希望以消费来激活农村经济这滩“死水”,推动地区经济转型,以目前的成效来看,不容乐观。
【普惠金融】意思是要让每一位公民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而不是将电商增值简单的锁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何况“电商”与“金融”的业务标准不同,监管体系不同,在推进中势必形成竞争,而这种竞争未必给农民带来利益。
所以对于1200亿农村市场来说,农村缺的不是钱,而是真实有效的需求。
农村金融到底缺乏什么?
不是更高的利息,不是更多的理财形式,也不是更多“宝宝“平台,而是能给到农村农民切实利益,在农村及农业良性发展基础上的多样性金融。
农村农民农业的利益从哪儿来?
绝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投融资手段】,而是投融资后能够有效支持到的项目内容,只有这些接地气的弄从项目赚到钱,才能激活农村经济,进一步让城乡均衡发展。
这才是农村金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