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风华初现,曹丕苦苦想找寻一个能跟杨修匹敌的谋士,恰好就看上了司马懿,可为何司马懿屡屡或直接或婉言拒绝呢?
长久以来,人们对司马懿装病事件的真伪和动机始终争论不休(本剧中司马懿不是装病,而是断足以拒入仕)。有的说是司马懿不愿意活在天才大哥的阴影下,有的说当时袁绍还没有玩完,中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有的说此时的司马家不愿意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压根儿就是野史乱编。唯一没有争议的,是大家都觉得正史《晋书·宣帝纪》“帝知汉云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司马懿眼看汉朝势微,不愿糟蹋自己的节操给曹家做奴才)的说法是扯淡。
郭嘉的临终遗言:
“主公身边,内政可问荀彧,钟繇,外政可问荀攸,程昱,这些人都是天下良才,帮主公定策,不在话下。还有一事,定要告之,司马懿,此人用心之深远,臣所不能及,臣原来以为尚可压制他数年,慢慢为主公收服他,可是现在,不能让他为汉室,为孙刘所用,若主公不能收服他,则杀之。”
曹操大败袁绍,果如司马懿所料。司马懿为此神伤不已,意识到此时此刻再不作为,只怕会招致祸患。于是决然站立而起不再装病,得到宣诏入殿后,曹操观之,几番试探。曹操有意抛出一斛棋子,惊得司马懿回身,就在这回身的一刹那,其鹰视狼顾之相毕露无疑,就连一代枭雄曹操观之也是震撼不已,遂暗暗引以为旷世奇才之姿。
曹丕因为婚姻的问题落寞沮丧不已,父亲许给自己和弟弟子建的婚事并不般配,他因此找到被曹操发配到马圈养马的司马懿。
“中郎将难道真的觉得,就这一桩婚事,就定了中郎将的前程,丞相偏袒子建公子,实是对中郎将有所忌惮,丞相为子建公子,找如此强大的外家,那是因为中郎将身后,有太多世家支持,这些世家,以儒家礼法为传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中郎将身兼嫡长,本就得天独厚,切莫心中常怀幽怨之气,丞相气魄豪气干云,他在二位公子身上苦苦寻找的,是当得起这三个字,望三思。”
如拨云见日。
徐庶(曹冲的老师)因曹冲早夭请求南归离魏。所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哀恸心切的徐庶终究还是想回到荆州,并表示此去必不再入仕,日后自会在田垅间恭候曹操收复荆州。对于徐庶的请求,曹操允诺。但多疑善变的曹操还是打算杀掉徐庶。曹丕的手下因不忍而放走徐庶,曹操佯装勃然大怒,逼迫曹丕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拿下汲布(放走徐庶之人),否则军法从事。事实上,心胸宽广的曹操是有意让汲布放走徐庶的,为了对外严明法纪,只能做样子。
对于曹丕的处境,他只能找司马懿商议对策。
“丞相为何要将抓捕汲布的责任交与中郎将,又为何只给中郎将如此短的期限?"
"汲布是校事府的属臣,我掌管校事府。还有,父亲想借此事,打压我的势力。“
”丞相为何要这么做?“
“父亲更宠爱子建,父亲想立子建为世子。更想借此事,让我给子建让路。”
“那为什么丞相到现在都没有立子建公子为世子?”
“因为国法礼法,我为嫡长,因为在大臣心中,我比子建更得人望。”
“说得好,这是中郎将唯一的机会,所有的老臣,都因中郎将是长子,而拥戴中郎将,丞相便不敢贸然,丞相便会把这种为难与愤怒,算在中郎将身上,所以丞相盼着中郎将出错,这样就可以告诉那些老臣,中郎将不如子建公子,其实丞相一直在等着中郎将知难而退,若是中郎将抓不住汲布,向丞相认罪,丞相一定从轻发落中郎将,并给中郎将留一条后路,可是如果抓住汲布,那无异于向自己的弟弟和丞相宣战,在这世上,有几个人能与丞相作对,中郎将,你是真的要这么做吗?”
司马懿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使得曹丕幡然醒悟。
曹丕在菜市口的断头台仁义木前,对着满街来来往往的百姓,出其不意地自导自演起苦情戏。一切都是司马懿的教唆,曹丕直言自己军令难违,但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又不愿意成为不忠不孝之人,于是立于此恳求汲布在日落前赶来自首。
汲布前去闹市口仁义木自首伏罪。闹市口,百姓们纷纷高呼,汲布义士,不能杀。曹丕慷慨激昂地发誓表示,汲布若被杀,他亦血溅仁义木。曹丕的举动言行收获了人心,曹操施仁义放了汲布。
这一局,曹丕大胜。
至此,司马懿的职业生涯正式启动。
“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在下愿与中郎将同行。看看这壮美高山,青天凌云,愿追随中郎将,振翅高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