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如何做好读书笔记这个命题前,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为了应试或者掉书袋,那么背诵全文即可(理科还要多做参考题),以下全文均可略过。如果你是想通过读书得到思想进阶,那以下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渔先抛个砖——读书的目的是,透过作者的文字表达,进入作者的思维,共情作者的现象,获得作者的认知。
比如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启发式直觉”——当我们做一个决策,大脑很容易偷懒,就直接调用直觉中的印象做出判断。
那么你是否能够联想到自己坐飞机的时候会感到害怕,但坐汽车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有数据表明,等旅行距离的飞机失事率只有公交车的1/8,但是你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惧。同时,你是否能再深挖一层——是什么导致了自己看起来毫无由来的恐惧?
继而联系到CCTV播报的重大交通事故,飞机失事总是会报道的,因为惨烈、造成的损失较大,但是汽车失事却因较为常见,因其损失范围较小,而较少出现在大型传媒上。最后得出结论,内心的恐惧,是来自大脑会更多接受到飞机失事的信息。这就是共情了作者的现象,让你理解这个名词是通过什么现象被作者抽象,而非记下了“启发式直觉”的名词解释。
以上只是帮助你理解作者名词的由来,如果你尚不能把“启发式直觉”进行迁移、应用,那么还不算掌握。
下一步必须要获得作者的认知。作者关于“启发式直觉”的认知是“接触的某类事物现象更多(频次更高/刺激更深)→产生直觉印象+大脑一种快速、偷懒的运营机制→对该事物做出更接近该现象的判断”,有这个认知我们可以进行场景迁移。
假设我特别讨厌农村人,若非人格缺陷,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在过去和农村人来往时受到了伤害;二是我周围的社交圈,经常给我输入“农村人坏”这样的观点。这是直觉产生的源头。比如我们在新闻中几乎只接触到阿拉伯危险的一面,那么我们很难用理性来判断,阿拉伯世界也不是到处都是危险的;如果你希望能够成为一个IP,那么你要做的是,在微博、朋友圈、知乎……所有粉丝接触面上,去展现你希望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这样大家会更多地把你投射为你想让他们关注的那一面。参加娱乐圈明星。
做到这一步,你基本获得了作者的认知,你将不仅仅记下了文字表达,也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作者的认知,去解释、去预测、甚至去创造。
读书好坏的差异就是,对作者所描述现象的共情程度,是否能够让你有更深度更多维的体验,就如“重新获得另一种人生”,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达;
读书的好坏的差异就是,对作者所思考的认知的理解程度,你是否有更多、更深的认知,能够用这些认知去解释、预测和创造,而不是停留表,不及本质。
所以,好的读书笔记就是,能帮你完成以上过程,能帮你积累现象,能帮你梳理认知。
我不推荐使用“文字摘抄式笔记”和“思维导图”
文字摘抄式的笔记方式,是你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片段加深记忆,而摒弃了其他部分,仅仅将作者的表达进行了“阉割”,并没有理解上的跃迁,还不如就在书上花个波浪线,不仅快捷还能联系上下文。
而思维导图在思维维度上,是树形结构,是二维的:围绕中心主题,拆分成为N个子主题,每个子N主题再拆分成为N个子主题。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思维或认知是网状的,就如你的脑神经一般,并不是树形结构,所以很多思维导图式的读书笔记和书的目录差不多;二,思维导图并不能清晰定义出各层级主题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的主题就一层一层毫无联系的延展下去。
我建议的阅读和笔记方法,为认知阅读法(Cognition Reading)及认知卡片笔记法(Cognition Card),就是要更深地共情现象,更多地获得认知。
明确问题:任何书籍,一定是基于作者感受到的差异而产生,作者总是希望去解释、预测或改造这样的差异。比如有一个叫Johann Hari的人,发现家里有人毒品上瘾,但是却有很多人并没有上瘾。作者希望解释,为什么人会海洛因上瘾呢?这是提纲挈领的部分,抓住这个核心问题,你就不会迷失在文字表达中。
理解认知:对于差异,必须要有认知,所谓认知就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作者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寻找认知,他可能是实验分析去寻找认知;他也可能是在案头研究去寻找认知,一本好书往往离不开这两个过程。Johann Hari在前人的实验中,找到二十世纪初的实验,一只老鼠给关在老鼠笼子里,给这只老鼠两管水,一管清水一管海洛因水,结果发现老鼠一直会吸食海洛因水直至死亡。所以,对上瘾的认知是:连续接触海洛因二十次以上+生理机制→上瘾。但是,一个叫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发现一个问题,医院用吗啡成分与海洛因相同甚至浓度更高,骨折等重大手术均需要用,但是没有听说谁在医院之后就毒品上瘾了。亚历山大发现了原来实验的问题,老鼠是孤独的。所以他做了一个老鼠乐园,里面有很多老鼠,还有娱乐设施,老鼠可以恋爱、玩耍,还是提供两管水一管清水一管海洛因水,神奇的事情发现了,没有一只老鼠海洛因上瘾,偶尔误食之后,下一次绝不触碰。当老鼠不再孤单的时候,上瘾现象不存在了。所以,得到上瘾的认知是:情感链接缺失→情感渴望得到链接+某件能满足情感链接的事物→上瘾。
共情应用:到这里是否能够让自己进行投射,进行共情呢?比如,看新闻报道,你是否会发现,很多瘾君子总是在朋友、事业、家庭等情感链接上,是有重大问题的。这是对作者案例的共情,那我们能够应用吗?虽然,我们可能不毒品上瘾,会有手机上瘾吗、AV上瘾吗、游戏上瘾吗,你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个认知是否能解释你的困惑?刷手机是不是为了看见某人的资讯,以解暗中思念之苦;刷手机是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觉得这样更好的成长会有更多的收获……当然,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解释不能证实,但是你开始联系实际去思考了,这就足够了。
不管是一章还是整本书,都是可以按照以上的过程完成阅读和理解。当然,以上的阅读过程是伴随着认知卡片笔记法(Cognition Card)的来进行的。认知卡片的六大要素:
1、来源(Location)——帮你记住来源,在以后需要回溯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内容的原始材料;
2、问题(Question)——帮你理解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提纲挈领;同时,当你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最快的唤醒方式;
3、关键词(Keyword)——帮你建立起有效的积累/沉淀的方式;
4、认知(Cognitionmap)——帮你理解作者的认知,这是核心部分;同时,认知是网状的,可以进行无限联系,帮你建立网状知识链接,特别是可以使用软件系统的时候;
5、金句(Bible Verse)——帮你通过金句积累重要认知,同时也是积累自己的语言素材;
6、案例(Case)——帮你共情应用,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作者的案例,将认知进行解释、预测、改造的应用,才能真正获得认知;
认知卡片的要素建议是A/B面进行排布,来源、问题、关键词建议放到A面,认知、金句、案例建议放到B面。当你进行回顾的时候,看见A面的信息,先不着急看B面的信息,进行停顿思考,看你是否对B面信息有所理解和记忆,这是进行知识记忆加深的有效方式。
这个卡片的制作可以是自己在纸上、笔记本上制作。也可以在应用类似PPT、OneNote等应用上
当然,所谓读书笔记仅仅是读书方法的外化,而读书方法,仅仅是对书本质理解的外化。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和沟通有限,用的是很简单的例子,读书方法也只是简单说了一下。更多的内容还需要你对书的本质、读书的本质、读书的方法进行深入思考,万千法门,不离其宗。你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
总结一下
学习到底在干嘛?如果你已然过完这一生再回顾,那么对于很多事情,你很容易有思路、也会很快做出抉择,这就是现象积累后带来的质变——这就是认知,所以,读书不是唯一路径,行路、阅人、体悟也能质变。
人生如读书无非三境界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知其何为之然
老渔欢迎大家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