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 华杉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如何放大自己的仁、义、礼、智呢?孟子和王阳明讲的,都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专注就能放大。专注于仁,就放大了仁;专注于义,就放大了义;专注于礼,就放大了礼;专注于智,就放大了智。我们平时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太专注于自己的私心。这一节要反复体会!该专注的地方,死死抓住;不该专注的地方,不要太专注。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之心,是怜悯心、同情心、良心,每个人都天生就有怜悯同情他人的心,但是为物欲所蔽,就自己把自己蒙蔽了,良心坏了。唯有古代的圣人,先王满腔子都是不忍之心,发散出来,就是不忍人之政策。不忍心百姓生活无着,就制定井田制,规划田宅、桑麻和养殖,以厚民生。不忍心子弟得不到教育,就设学校,明教义,培养人才。这些都是真心使然,没有虚伪矫情的。
有这份不忍之心,就推行这个政策;推行这个政策,又本于不忍之心;由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虽大,此心治之有余,就如运于掌上一般。
与不忍之心相对立的,是私心。私心太重,则不忍之心愈小。没有私心,则不忍之心愈大,能随时擦亮、放大自己的不忍之心,多想着别人,则与天地同流。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怎么证明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呢?一定要找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突发事件,看他即时的反应,不假思索,条件反射,这就是本心、真心。举个例子,比如人走在村子里,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在井口边往下探望,眼看要掉下井去。这时候,任何人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是惊动的模样,恻,是伤之初,隐,是痛之深,都会触目惊心,觉得伤痛,马上要喊出来,要冲上去拉住他。这样的举动,不是为了交结那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要乡党们夸我见义勇为,也不是为了避免大家说我见死不救,坏了我的名声,就是一个本能的行动反射。
可见不忍之心,人人都有。就是一个逃犯,路过村子,看见小孩子要掉井里去,他也会拉他一把。这个井边小孩的假设,王阳明也经常引用,作为他致良知理论的例子,人人皆有良知,在这一刻就体现出来。发现自己的良知,擦亮它,放大它,则我心光明,于天地同辉。
孟子在见齐宣王时,曾经用他不忍心杀那祭祀用的牛来启发他,也是要他放大自己的不忍之心。看见那牛要死,他不忍心。他的人民天天在死,他没看见,就没感觉。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里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四端”。端,是萌芽,是头绪,是基础。
一是恻隐之心,人看见小孩要掉井里,怵惕恻隐之心马上就会出来,这是发之自然,不是人家勉强他的,所以好生恤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可伤可痛的事发生在眼前,他无动于衷的,那就不是人。
二是羞恶之心,如果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总是会觉得羞耻;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总是会觉得厌恶;此心也是人人皆有,没有就不是人。就算有自己不知道羞耻的,他也知道厌恶别人,那还是有是非观念。如果完全没有羞恶之心,那也不是人。
三是辞让之心,理所当辞让于他人的,都晓得推让。心安理得该拿不该拿都往自己家里搬的,那也不是人。
四是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善,知道什么是恶,这人人都知道,不知道的就不是人。王阳明举一个例子,一个贼被抓住了,你骂他是个贼,他也不爱听,没有觉得做贼很光荣的。这就是还有是非之心,还有良知。
恻隐之心,就是仁之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之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之端,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人人身上都有,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就是有这四端,这四个萌芽。如果有这四个萌芽,还觉得自己不行的人,那是自暴自弃。如果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那是暴弃他的君主。所以有这四种萌芽的人,要晓得把他们扩充起来,就像刚刚点燃的火,不可扑灭;就像那刚刚涌出的泉,不可壅塞。发现自己仁义礼智的萌芽,充满以极其量,则仁无所不爱,义无所不宜,礼无所不敬,智无所不知,举四海之大,都在我心中,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充满它,则仁义礼智皆非我所有,就算瞻仰父母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天下呢?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小孩子要掉井里的案例,也是王阳明引用得最多的。如何抓住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断放大自己的仁、义、礼、智呢?孟子和王阳明讲的,都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专注就能放大。专注于仁,就放大了仁;专注于义,就放大了义;专注于礼,就放大了礼;专注于智,就放大了智。我们平时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太专注于自己的私心,专注于自己的“意必固我”,就出问题了。这一节要反复体会!该专注的地方,死死抓住;不该专注的地方,不要太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