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理解”这个词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我理解你,也许是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内容或你的主张,但我不认同你;也许是我理解你的感受,尽管我不能代替你真实地去体会……当我们真的去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或者,我们真的理解过别人嘛?
在我们周围,理解真的是很稀缺的、宝贵的品质,因为简单的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厚的意义,有着天生的一种千锤百炼、无数打磨的厚重感和不容易。
说自己理解了别人前,我们是否做到了“听”她/他讲?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快慢与否、“有用无用”下被评判,“听她/他讲”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回想一下,自己安静地、陪伴着别人,用心听她/他的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呢? 我们愿意走入她/他的内心,感受困惑或痛苦,就算没有办法给出任何帮助,也愿意陪伴着等她/他拾起自己的勇气,又在什么时候呢?
而对于家人,“理解”往往变成了省略词,我们怎么会需要“听”? 我们都彼此很懂对方的嘛! 可是,我们都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在这个陷阱里,我们假设彼此都是透明的,我不需要讲, 你就会理解我、懂我的啊;我难道还不知道你嘛?还需要你说嘛?……这样的论调在每个家庭在每天都会发生,可是,回归到最简单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我们怎么会有如此想当然、积习已久的观点呢?这个陷阱让我们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还以为我自然一切安好,他/她不懂我,是他/她的不够好。
所以,理解的第一步,无论对谁,都是要“倾听”,听什么呢?
我们习惯做的是边听边想,我们关注的是他的主张我赞不赞成,一会儿我该怎么说服、改变、控制他,让我的想法、观点被他接受。可是,我们有想过嘛?你是这样想,对方也会这样想,那这次沟通还有多大的意义呢?既然谁都要想控制对方,那注定就是一次无法让人愉快、无法真正看到更多共识和可能性的沟通,沟而不通。
理解需要倾听,倾听首先需要倾听他/她的感受。这些感受发生在你对面的这个人身上,尽管不是你自己,可也一定有经历过这样类似的感受,我们所有人是多么的独立又相似啊。就像以前自己总在想一个问题,我和别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如果不存在了,那么这个世界应该就没有意义了吧,因为叫这个名字的“我”已经没有了嘛,可是,真的是这样嘛?可是好像那些别人也与我有着关联,仿佛联通着,我有着孩子,她也有着孩子,我是父母的儿女,他也是父母的儿女,我们之间有着一种同质的东西作为纽带牵扯着我们。
所以,我们是有着倾听他人感受的本能的,因为那是每一个人共有的本质。也只有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感受时,我们会发现在言语背后更为深入和重要的信息,而对方也会感受到尊重、信任,以及那份源自他自己的、更想分享的渴望。
当我们用倾听在彼此间搭建好了心灵的桥梁,我们就会很好地看见彼此的意图,这些意图原本可能会被我们的评判、自我主张、强烈情绪等等这些东西所掩盖和遮挡,但,当我们用“倾听”放下各种预想后,真相就自然显露了。
尽管,可能我们对很多事情难以达成共识,但我仍然愿意仔细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主张如何在这样的互动融和中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共识”的意义。
这样的理解,是源自自我信任的尊重,而非从恐惧中衍生的压制与占领;
这样的理解,是彰显善意美好的自由,而非因人而异的恣意盲从;
这样的理解,是通向每一个独立自我的阶梯,而非以爱为名的绑架挟从。
下一次,当我们说,“我理解你”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问问自己,我真的愿意、真的做到了理解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