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刻意练习》这一本书,书中的“刻意练习”的概念最早是从万维刚的一本书里得知的,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在亚马逊书店里找到了概念提出者的原书。书中所提出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在我看来可以用攀登山峰的拾级而上的比喻来总体概括之,它有以下几个要点:
1. 积小胜为大胜:与登山一样,将攀登的流程变成一级级台阶的攀爬。不强调总体,只专注眼前的道路,不强调顿悟,而讲究死工夫。
2. 在学习区练习:不能原地踏步,攀登方向必须是往上。往上是最艰难的移动方向,在石阶上左右走走看上去也是在运动,但是对于最终的目标毫无意义,是属于空费气力,按照书中术语,简单的重复练习称为“天真的练习”,不仅对技能的提高没有意义,甚至还有还有坏处。
3. 即时反馈:每次练习的时候,都能到达快速的反馈,越快越好。
4. 练习时要专注:练习时一定要专注训练,保持专注确实是很辛苦的,但高效的练习并不需要持续太长的时间,重质不重量。
以上几点书中都有大量的案例提供实验上的支持,除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以外,作者还提供了很多相关补充性的研究。以下将以问答形式对书中理论进行了概括。
Q: 什么是学习区?
A: 根据训练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就是已经掌握了的、毫无难度的任务,学习区则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任务,而恐慌区则是很难,暂时很难掌握的。这个跟设计游戏一样,太容易的游戏其实没什么意思,太难的游戏一般人也玩不下去,最好是有一定挑战性,让玩家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过关。
Q: 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总是很明白,但为什么一考试就不会?
A: 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缺乏反馈造成的。很多时候,老师在上面讲,你顺着老师的思维在走,这个过程是直线形的,很顺利,因此很多坑没有暴露出来。你只有通过做题训练,通过反馈发现问题,将错误的理解暴露出来,才能更有效的理解知识。作者研究过医生提高医术的一些方法,那些通过行业大会、研讨会和小型课程这种“被动聆听”的方法来精进医术的效果是最差的,因为这些方式缺乏反馈,而更有效的是能即时反馈的专科训练。
Q: 应该侧重整体练习还是专项练习?
A: 应该侧重专项练习。专项练习目的性强,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每次练习必须有的放矢,通过专项练习提高最快。
Q: 我没有天才怎么办?是不是再怎么练都不行?
A: 首先,根据作者的研究,那些著名的天才人物比如莫扎特、波尔卡姐妹,都是通过有效的练习,并不是凭借独特的天赋;第二,先天的天赋在初期的技能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层次的提高,那些专业人士的技能差异主要在于练习时间,天赋的作用因此极大的淡化了。作者认为历史上的“天才”现象存在着夸大的现象,技能主要靠后天的训练,这是对“天才”的祛魅。
Q: 刚开始提高很快,后来再怎么练也没多大长进怎么办?
A: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行一次短板检查,即:轻微提高训练难度,看看自己的失误之处在哪里,从而把自己在技能的方面的具体短板暴露出来,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Q: 为什么一定要在学习区训练,舒适区里训练为什么不行?内在的原理是什么?
A: 作者提出,高超的技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比如伦敦出租车司机能处理极其复杂的伦敦线路,经过大脑的核磁共振的检查,发现他们的海马体(主管记忆)比常人要大很多,数学家的顶下小叶中的脑灰质也比常人多的多,科学家们甚至仅从大脑的观察就能知道专业人员技能的高低。这些生理上的改变是需要一步步训练改变的,人的身体有一种保持体内平衡的能力,术语叫 homeostasis,它可以维持身体的稳定性,对于已经驾轻就熟的训练(舒适区),仅靠当前的体内平衡状态就可以处理,此时的体内平衡就可以得以维持,而只有遇到有一定挑战性的训练(学习区),才能打破当前的体内平衡,从而改变生理结构,一步步增强自身的能力。
Q: 那些拥有高超技能的人思维方式与常人有什么不同么?
A: 有的,作者管这种拥有高超技能的人在处理他们的特长时的心理结构叫“心理表征”,其实就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套路,存储的这种套路越多越优秀,技能也就越高超。作者研究发现,普通的人和象棋大师对于普通的棋局记忆能力的差异是很大的,普通人只能记住几个棋子,而象棋大师能记住整个棋局(甚至多个棋局),然而对于随机的棋局,象棋大师却比普通人多记不了几个棋子,根源在于对于普通的棋局,象棋大师都已经创建好了对应的模式(心理表征),因此他并不需要真的进行一次完整的记忆,而对于随机的棋局,这个时候对象棋大师也是全新的,所以他的那些模式就没有用了,从而表现得跟常人差异不大。对于这种心理表征,我觉得很像计算机里的硬件加速,把非常常见的问题固化,形成固定的套路,加速问题的解决。
Q: 如何掌握更好的心理表征?
A: 找这个领域里最好的专家和杰出人士。好的心理表征能高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学习物理,通过普通的做题训练得到的心理表征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心理表征是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作者提到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物理学的实验,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同,新方法是在上课之前提出一个物理学问题,让大家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各种研究思路,然后再讲最终的物理学研究思路,通过比较这些思路的优劣,了解到最终物理学理论的由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就比传统的教学法要好得多(当然对老师的要求也高很多)。
Q: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的思路来改进中小学课程学习?
A: 我想了下,大概有这么几点:
1. 一定要刻意练习自己不会的,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要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那些做错了的题目上,已经熟练掌握了的题目就不要再花时间练习了。确实,这样做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那些已经会做的题目看上去熟悉又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而不会的题目则别扭很多,攻克这些难题总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 找到最佳的心理表征。比如询问班上学得最好的同学或老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心里是如何思考的,更进一步的话,了解那些行业的高手是如何处理的,比如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的思路来学习物理,数学家们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来学习数学。通过刻意培养这种心理表征,使解决问题更高效。
3. 发散思考,老师讲题有一套思路,多想想其他思路,想想这些其他思路比老师讲的思路有何优劣,思考得越全面,对理论的理解也就越深入。这是一种在本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刻意创造反馈,反馈越多,收获越大。
Q: 我年纪大了,感觉脑子不行了,想学技能是不是太晚了?
A: 人的大脑的可塑性远比常人想象的高得多,甚至能弥补其它器官上的不足。书中提到一个美国和以色列共同进行的神经学研究:普通的中老年人读书看报需要戴老花镜,然而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他们就可以阅读比原先小 60% 的文字,还能摘掉眼镜,并且阅读更快。经过仪器检测,发现他们的眼睛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善,晶状体仍然缺乏伸缩性,而是他们的大脑学会了“去模糊”的功能。
Q: 我意志力很薄弱,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A: 没有通用的“意志力”,一个有意志力在某个方面长期训练的人,在其它方面的意志力也不一定比别人强多少,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我们体内存在着某种决定意志力的单个基因。因此与其谈论意志力,不如提高自己的训练动机。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强化继续前行的动机,另一方面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只要前者强于后者,就能保持前行。更具体的做法,书中谈到了很多,比如留下固定的时间练习,进入能互相进步的圈子,自我激励等等。
以上就是我读《刻意练习》的一点感受,这本书翻译得很不错,全篇读下来都很流畅,看来译者也是用了不少心的。至于书中的理论是否值得一信,这个我还不能完全肯定,书中都只提了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研究和证据,看样子还得亲身一试才知道。